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九龙新闻 > 图文新闻 > 正文

长江九龙坡段消落带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治理见成效 去年完成15个坡坎崖项目、整治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发布日期:2020-04-22 15:07

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提出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承担着“发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作用”的使命。

2019年是九龙坡区落实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任务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这一年来,我区进一步加大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矿山生态修复、生活垃圾分类、农村改厕、跳磴河绿色景观整治等任务有力推进,为重庆的绿色发展锦上添花。

 

jlp_20200421_120020

长江九龙坡段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试验段。九龙报社 记者 王茂松 摄

 

保护和修复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4月17日,记者在我区九龙外滩广场看到,这里的消落带绿意盎然,野花草甸与碧水蓝天相得益彰,还有许多鸟儿来此栖息、觅食。“以前这里是光秃秃的一片,每到退水季还会看到不少垃圾。”住在九滨路附近的市民林舒月告诉记者,“如今这里变身成为一座公园,风景更漂亮了,看着真是赏心悦目!”

由于长江涨退水的特殊性,整个消落带的修复颇费了一番心思。依据该处地形,我区从高到低塑造了“林泽—江岸林网—基塘—河岸草甸—河漫滩—江心沙洲景观”湿地修复层次,在不同水位高度栽种了不同植被,为林鸟和水禽提供适宜的栖息生境。为保证栽种的植被不被洪水冲走或淹死,我区选择了耐寒、耐淹植被,此外在植物种植过程中,特意进行了加固处理。采取生态植物篱网固土技术,利用生态植物柳条,通过立体编织手法达到可持续固土作用,加大植物抗冲刷能力;在基塘洼地下,铺设防渗布,迎水面放置卵石竹笼网,以减少洪水的冲力;对护坡坡面野花草甸区土壤进行土工布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jlp_20200421_120017

长江九龙坡段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试验段。九龙报社 记者 王茂松 摄


 

野花草甸区的草花植物和观赏草呈现出一派生机,整个护坡区域采用了混播、混植技术,使市民一年四季都能领略到不同的野花草甸景观。目前,整个消落带已经彻底修复,历经夏季多次洪峰过境的考验,当前的生态修复效果比较理想。

为改善我区的生态环境,近两年我区在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方面也狠下功夫。位于我区的中梁山曾为全市主要的矿山开采地之一,因此形成了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的矿坑伤痕,导致山体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危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2018年,九龙坡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将112处废弃矿山全部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推动矿山生态有效恢复,提升中梁山生态涵养和屏障功能。

我区创新探索出“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的治理恢复路径,在坚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基础上,探索“一矿一策”差异化修复模式。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耕保科科长黄俊波介绍,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废弃矿山通过植被恢复打造为“绿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废弃矿山复垦为耕地、园地、林地,增加农用地转用指标和村民增收;风景区或有造景需求的废弃矿山,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成山地矿山公园等等。

截至目前,我区已治理恢复历史遗留矿山60处,修复损毁土地面积86.37公顷,其中2019年治理19处,共计26公顷,新增林地、园地65公顷。

整治坡坎崖 增绿添园

重庆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大量边坡堡坎。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九龙坡区不断创新推广、大力实施立体绿化,打造楼宇、桥梁、道路、边坡、山地“5D”城市立体生态空间,结合地形地貌,对边坡堡坎绿化彩化美化,让边坡堡坎“靓”起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山水城”。

鹅公岩公园是我市首个利用桥下坡地空间打造的山地公园,记者在现场看到鹅公岩大桥下11根原本灰暗的桥梁立柱都披上了绿色外衣,布满了开花类、常绿类、藤本类等各类植物,它们组成带状图案,沿着立柱盘旋而上。考虑到桥下光照不足,柱身选用的植物均是喜好漫射光的常绿植物,即使光照不足,也能够健康生长。 除了桥墩,桥下的空间也被有效利用。尤其是健身梯道两侧的边坡,变身为了玫瑰园,园内种植了3万余株花色各异的玫瑰,游人行于公园之中,仿佛置身烂漫花海。

jlp_20200421_120016

长江九龙坡段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试验段。九龙报社 记者 王茂松 摄


 

九龙坡区的立体绿化无处不在:二郎科技新城“渝高·深蓝”立体绿化工程,采用地气式种植系统、纳米汗渗灌溉、微雾降温系统、双效肥药供给系统、植物甄选模型五大技术体系,营造出生动别致、现代生态的产业楼宇,上个世纪的老楼,俨然成为“花园洋房”。直港大道等街区,也是楼顶花园映天红、阳台玫瑰香满街,通过窗台挂花、立面挂花、花球花箱美化及电箱立面美化等方式,楼宇外墙纷纷穿上了花衣,成为路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区有效利用南北干道、龙腾大道、华龙大道等道路两边的边坡堡坎,或栽种植物,或打造成公园、游园,让它们为这座城市增添一抹绿意。位于谢家湾立交旁、育才中学东侧的行知园,就是我区改造城市边角地的一个缩影,该园去年建成开放,通过植入陶行知名言小品、陶行知事迹介绍等,传播陶行知先生独到教育理念,让原本绿化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的地块实现惊喜变身。

去年我区总共完成了万象大道东端北侧坡地(凌江园)、跳磴河(九龙坡区段)沿线坡地、金科阳光小镇小区南侧地块、华岩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南侧坡地等15个绿化美化坡地堡坎崖壁项目,整治面积约40万平方米。把山坡变公园,老旧社区建游园,七彩园、行知园、勤耕园……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公园、游园遍布九龙坡区。出门见绿,抬头即景,立体生态的城市空间,诗画一般的生活环境。

鼓励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实现可持续发展

扔垃圾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如果不加以分类,不仅会严重污染环境,也会浪费其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我区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号召全民参与其中。

杨家坪街道西城镜园小区是九龙坡区第一批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示范小区之一,现目前该小区已基本实现全员参与化、管理智能化。“小区的厨余垃圾积分兑换已经换成了全智能设备,和之前的人工定点回收相比,灵活太多了,还能随时兑换礼品,太方便了!”。住在该小区6栋的朱阿姨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家很快就可以用积分兑换一瓶洗衣液了。

该小区内总共新增了13套智能设施设备和积分兑换设备,居民能够随时进行积分兑换,比以前的人工兑换,变得更灵活、更快捷、更高效,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变得更高了。

为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九龙坡区各镇街持续发力,宣传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橱窗、移动宣传板及垃圾分类志愿者,进社区、进小区、进商户,全方位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同时,推动“互联网+垃圾分类”的融合模式,建立起居民垃圾分类“积分账户”,形成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保障垃圾分类工作可持续开展。

2020年是九龙坡区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据了解,今年,我区继续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原则,在紧盯问题整改的同时,深入一线抓督查,定期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此外,全面推进并高质量完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置完整体系,加快推进我区废物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