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一起晒太阳。
怎样的养老模式才能契合老年人的多元需求,让他们安享温暖、尊严且充实的晚年生活。
近年来,九龙坡区不断优化养老设施布局,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2024年,我区新增养老机构4家、社区老年食堂7家、老年大学分校(站点)13个。全区现有养老机构51家、占全市2.89%、居中心城区第3名,镇街养老服务中心15家,养老床位5186张、占全市2.19%、居中心城区第1名,住养老年人4275人、入住率82.4%、居全市第1名。有社区养老站100个,村级互助养老点39个,社区老年食堂20个,家庭养老照护床位260张。
作为扎根九龙坡区12年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宏善养老始终秉持“让每位长者享有尊严晚年”的使命,构建了覆盖机构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社区服务、居家照护的立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并且在医养结合的道路上潜心探索,为老人的幸福“加码”。
内外联动 打造医疗保障闭环
走进我区宏善康乐源养护中心,便能感受到这里的贴心与专业。院区由医疗区和养护区两栋建筑组成,二者实现空间与管理上的无缝连接。“中医门诊开进养老院,老人一旦生病,不用出养老院大门,就能直接通往医疗区病房。”重庆宏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杨沛介绍道。
医疗区配备专业医生、护士,每天早晚两次查房,密切观察老人生命体征变化;养护区内,护理员会针对老人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护士沟通。老年人入住时,会建立健康档案,医生每周定期到住养房间进行日常体检、慢病监测管理,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为了给机构养老的老人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2018年5月,宏善中医院正式开设,设有中医内科、中医保健科等。医院与养老中心共同成立“医养服务小组”,定期查房,对老人慢病进行监测管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实时监测老人身体健康情况,做到就诊及时、方便特病拿药和完成基础治疗及急救工作,实现从“养”到“医”,由“医”到“养”的双向互通。
医护团队专门针对老年群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在常见的老年病治疗、褥疮管理、慢病管理、呼吸支持、老年痴呆患者的管理和老人心理疏导等方面有着长期的经验和锻炼。护理员队伍是宏善养老着力打造的一个团队,按照养老机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考核和管理,完全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员”队伍,与职业护士进行配合和互动,共同为入住老人提供更为专业的全面护理。
除了内部的医疗保障,宏善康乐源养护中心还积极“外联”,分别与九龙坡区人民医院、九龙坡区中医院、石桥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卫生服务中心会定期派出医务人员上门为老人开展基本公卫医疗服务,建立健康档案;两所医院会定期派出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查房巡诊服务、提供技术培训等。宏善中医院多数医疗服务项目均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切实减轻老人医疗负担,还与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采取协议合作、转诊合作等方式,让机构老人享受医疗绿色通道服务,在挂号、就诊、收费、取药、住院、转诊、会诊、诊疗等方面享受优先服务,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实现保健预防在本院,大病救治在综合医院的服务模式。
四级联动 延伸医养服务网络
石桥铺街道石新路社区的邹爷爷在多年前摔了一跤导致右脚髋骨骨折,选择保守治疗后腿保住了,但是右脚不能受力,行动十分不便,同时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轻微脑梗等老年病,看病就医是个严峻问题。后来,邹爷爷的老伴儿钟阿姨在石新路社区养老站参加活动时,和工作人员张小燕聊起了此事,张小燕就跟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接上信息。最后在钟阿姨和邹爷爷的同意下,与宏善养老的医护人员一起定期上门为邹爷爷进行医疗服务。
这就是宏善养老的“医养融合型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四级养老联动服务体系。依托四级养老联动服务体系持续为居住在中心周边1.5公里半径的老年人群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实现就近养老、原居养老。
杨沛介绍,在九龙坡区,宏善养老利用现有公司服务覆盖了5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3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逐步扩大助餐、助浴范围,拓展社区居民就近养老,辐射带动居家养老服务。2024年,5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解决了364位老年人长期托养问题,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向社区家庭提供包括生活服务、文教服务、家庭床位支持、社会工作和心理疏导等五大功能服务共3500余人次,包括助餐36300人次、助浴108人次、助医342人次、政策宣传2800余人次、居家上门服务56000余人次,有效推动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一体化发展。
未来,随着医养结合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会有更多的老年人从中受益,安享幸福晚年。
记者 范坤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