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的主设计师、重庆市设计院建筑设计一院院长余水
▲余水。 受访者供图
暮春时节,阳光洒在民主村片区的街巷间,兼具颜值和功能的景观小品、独具特色的主理人店铺、色彩缤纷的绿植花卉……将时尚活力与烟火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承载着建设机床厂历史文化的“高龄”苏式红砖楼,修缮后变身为社区会客厅;在建设渠广场,昔日排洪渠被改成流水景观,再现“水流潺潺”场景,成为老人、孩童休憩玩耍的场地……
这正是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的主设计师余水和他的设计团队乐见其成的,他们设计的初衷,是经过更新改造,将这个新空间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碰撞出了人气和新意,公共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这里,居民们可以自由地交流、休闲,享受着高品质的公共生活。更新,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激发了社区的生机与活力,让这里成为在各美其美中感受美美与共的家园。
记者:作为民主村社区改造的参与者,也是亲历者,民主村在您眼中是个什么“村”?
余水:应该是去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民主村。我们正在社区“一间咖啡”咖啡馆的位置讨论规划方案,看到总书记到了咱们民主村,既兴奋,又激动,感觉像做梦一样。同时,又感到非常振奋和欣慰。
和城市大项目相比,我们觉得做社区建设工作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完全没有想到过习近平总书记会来到身边,关注我们做的更新项目,作为民主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工作者之一,我当时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社区食堂门口的坝子上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那一刻,我太激动了,感觉热血沸腾。
后来,从媒体上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民主村了解了当地实施城市更新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情况,特别是关注了很多民生的细节,比如老百姓生活品质、环境、生活配套等,这与我们的规划设计初衷不谋而合,这让大伙心里暖洋洋的,给我们民主村规划建设者莫大的精神支持和巨大鼓舞。
我们在规划改造的时候,就是从这些大方面考虑,从细微方面入手,通过“绣花功夫”对社区功能做添补,进行环境品质提升和空间上的拓展。在我们看来,民主村社区更新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民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既要保留地方特色,比如城市肌理、山地特征、区域风貌,更要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记者:关于“民主村”,能说一说您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亲身经历吗?
余水:应该是去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民主村。我们正在社区“一间咖啡”咖啡馆的位置讨论规划方案,看到总书记到了咱们民主村,既兴奋,又激动,感觉像做梦一样。同时,又感到非常振奋和欣慰。
和城市大项目相比,我们觉得做社区建设工作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完全没有想到过习近平总书记会来到身边,关注我们做的更新项目,作为民主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工作者之一,我当时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社区食堂门口的坝子上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那一刻,我太激动了,感觉热血沸腾。
后来,从媒体上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民主村了解了当地实施城市更新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情况,特别是关注了很多民生的细节,比如老百姓生活品质、环境、生活配套等,这与我们的规划设计初衷不谋而合,这让大伙心里暖洋洋的,给我们民主村规划建设者莫大的精神支持和巨大鼓舞。
我们在规划改造的时候,就是从这些大方面考虑,从细微方面入手,通过“绣花功夫”对社区功能做添补,进行环境品质提升和空间上的拓展。在我们看来,民主村社区更新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民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既要保留地方特色,比如城市肌理、山地特征、区域风貌,更要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记者:你觉得民主村社区改造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一期二期改造有何特点?
余水:我觉得,民主村社区改造成功的关键点在于:问需于民。
我们充分听取居民意见,问需于民后,不进行“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而是在“留”字上做文章。同时,规划设计团队深入分析了现状条件与问题,并致力于发掘和保留那些珍贵的日常生活场景与情感。尽力留住这里的街巷肌理、文化记忆、城市文脉。如今,很多当时搬迁离开的老人回到这里,依旧能找到昔日的影子。
我觉得,社区改造方便居民是关键。在民主村社区行走一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社区里还特意保留了鞋匠铺、换锁铺等老手艺、老营生,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
一期建设的中心围绕在建设渠广场,而二期打造的中心不是广场,而是在这个社区里可以自由散步、通行的场所,让商业场景更生活化。
记者:这些年来,你感受到的民主村,有哪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变化?
余水:变化最大的是我自己,作为平均一周要去民主村一两次的新村民,和社区的嬢嬢叔叔们相处成了熟人和朋友。
走在这里,感觉这个社区和我有种强烈情感相连的感觉,它的一砖一瓦的变化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知不觉中,我自己也变成民主村的一枚粉丝,会把民主村推介给亲朋好友们,经常带外地朋友、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到这里“村游”。
这个“村”最大的变化就是,社区的人越来越年轻了,从老年化的旧小区,变成全龄友好的社区。这种改变是非常好的事情,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里共享整体的公共环境和公共资源,这种开放性社区的状态是很难得的。
来的年轻人多了,社区活动也多了,不光是居民的活动,还有商业行为,为区域增加了生机和生气。片区业态也“年轻化”,比如出现烘焙店、咖啡店、宠物店等各种生活化消费场景,特别是二期,新主理人品牌店在逐渐成形。如果说一期的定位为“居民新家园、商圈新纽带、创业新天地”,那么二期则呈现生活化场景,比如腾挪整理了一些场地出来,提供给未来比较丰富的生活化的场景。
记者:作为民主村设计师,对于民主村的发展,您有哪些新的期许?
余水:美好的街区不仅存在于我们设计师的规划图纸中,它应该是真实可感的,是每位社区居民和游客都伸手可触的。希望民主村越来越好,规划能按照原有的思路延续下去,把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民主村,有更多半户外或户外的场所,有更多对生活场景的重现,随便走到一个地方,累了随时可以席地而坐,喝杯咖啡或者沏壶热茶,有风,有树,有阳光。
记者手记
改变的是居民品质生活的“里子”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
老旧小区怎么改?笔者采访过余水老师两次,体会最深的就是,如他自己所说:“倾听民声,问需于民。”
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后,余水所在的“三师”团队(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就来到社区,第一时间倾听居民意见。一年中,先后有30多场“三师”进社区活动在民主村举行。
“楼下停车位再多一些”“要是以前厂里的食堂还在就好了”“院坝头的黄桷树要保留下来”“断头路可不可以打通……”一个个民声汇集,并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化规划和施工方案。
特别是二期项目,在社区增设了多个传承民主村居民生活文化习惯的“棋坪”“诗社”等公共活动空间,利用闲置空间和资源植入公共配套功能,为居民提供了更多有利于日常交往和日常生活的空间与场所。
如今,民主村片区,房屋翻新了,道路畅通了,设施更新了,环境更美了……在保留原建设厂家属院的情感记忆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片区内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巧利用,不仅居民满意,社区一些公共活动空间也正在成为连接居民情感的“精神岛屿”。
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仅是小区新面貌的“面子”,更是居民品质生活的“里子”,让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记者:邬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