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北洱
“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将至,这一承载着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情感寄托,更是城市文明风貌的直观展现。我们应积极响应区民政局发出的《“文明祭扫 平安清明”倡议书》,以文明、环保、安全的方式过清明,让清明节的“清明”味更浓。
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承载着中国人“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深厚情感。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方式带来了空气污染、噪音扰民等诸多问题,还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通过互联网输入“祭扫、火灾”关键词搜索就会发现,每年因祭扫引发的火灾事故不在少数。在生态环保与安全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对传统祭扫方式进行“迭代”迫在眉睫。
如今,鲜花祭扫、网络祭奠、家庭追思会等新型祭扫形式不断涌现。这些新方式既保留了慎终追远的仪式感,又契合现代社会绿色、环保、安全的理念。比如鲜花祭扫,用一束鲜花表达对先人的思念,既美观又环保;网络祭奠,借助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献花、留言、点烛,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远在他乡的游子、行动不便的老人都能参与祭奠。“云祭扫”的兴起,更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甚至借助AI技术还原逝者的音容笑貌,为人们提供了别样的缅怀体验。这些变化并非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传承文化内核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真正的缅怀,重在内心的诚敬,而非形式的繁复。
清明祭扫,其核心价值远不止于对先人的追思,更在于传承家风、凝聚亲情。我们不妨把清明节当作传承家族记忆的文化课堂。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整理先人照片,讲述家族故事,让清廉家风在代际间传承;学校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让青少年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也许,当我们将祭扫与文化传承、情感培育紧密联系起来,清明节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并不断完善。
推动文明祭扫,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政府、社会组织、媒体以及每一位市民都应同向而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与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转变观念摒弃陈规陋习、积极参与践行文明祭扫,以更环保、更安全、更文明的方式缅怀先人,让清明节的天空更加清朗,才是清明节的应有之义,真正让清明“节味”更浓,成为清澈明净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