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九龙新闻 > 图文新闻 > 正文

协同推进双城经济圈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发布日期:2025-03-29 01:09

□ 回志洋 张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既是落实“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的必由之路,也是“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叠加效应”的内在要求。要深化数智技术赋能、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效能,激活区域协调发展势能,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深化数智技术赋能,形成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新动力。数智技术有机融合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强化数智技术全链条渗透,增强创新资源协同转化能力。共建共享成渝地区数智技术转化平台,推动成渝地区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与算力资源协同配置,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培育川渝两地本土数智化“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大带小、点带链”模式推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聚焦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与“链主”企业协同创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场景应用”全链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跨域转化与创新要素双向流动,以协同创新激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新动力。另一方面,推动数智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数智赋能新旧动能转换效能。针对汽车制造、装备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智改数转”专项行动,运用人工智能诊断、数字孪生建模等技术推动生产流程重构与能效优化,培育成渝地区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针对新能源、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实施“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人工智能算法、高性能算力芯片等关键领域,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针对量子计算、空天信息、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技术攻关,建立跨区域未来产业数据中枢,推动量子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实验数据标准化共享,以数实融合激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新生态新格局。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强化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整合,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体系。立足川渝两地资源禀赋,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科学统筹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以差异化的定位和分工破解“同质化竞争”难题,深化成渝地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跨域协作,构建“链主企业引领—专精特新企业支撑—小微企业配套协同”的成渝地区特色产业集群生态体系。共建“成渝数据要素交易平台”“成渝算力调度中心”等跨区域协作平台,推动数据跨域共享、“东数西算”节点间算力协同,促进区域资源共享与要素高效流通,形成“统筹布局、错位协同、要素互通”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动能转换新生态。另一方面,构建梯度化产业分工体系,分层分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依托成渝两地双核辐射效应,在区域中心城市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中试基地,在县域培育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等特色配套产业,形成“核心区引领—协同区联动—辐射区承接”的梯度化产业分工。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集群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同步布局培育空天信息、量子通信、合成生物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梯度协同、分层联动、集群跃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新格局。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新旧动能转换新活力新效能。体制机制创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的核心保障,也是激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微观层面,着力破除行政壁垒,推动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技术标准“互通互认”、数据要素“跨域同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跨区域协作成本。探索数据确权定价与收益共享机制,加速土地、数据、技术等资源跨域高效流通,实现政务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跨域共享。宏观层面,完善跨区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健全跨区域产业园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跨域联合招商与税收分成机制,共建产业链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协同构建要素高效配置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知识产权跨域保护、环境共治等联合执法机制,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一体化保障机制,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效能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摘自重庆日报3月24日10版,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