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社区,利用社区配套用房打造了全区首家“嵌入式”的社区托育点。
彩云湖社区“闲置书窝”。
“社区合伙人”公益集市。
社工集市上的展品。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汉服文化培训,不仅有专业的老师免费给我们上课,还提供就业机会,很不错。”3月25日,在九龙街道“九龙艺课”国风季汉服课上,一名前来听课的居民说,这门公益课不仅让她了解华夏服饰的礼制传承,感受了汉服在传统文化中展现的独特魅力,还学会了一门技能。
这是九龙街道探索实施的“以阵地换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今年以来,九龙街道创新“以阵地换服务”模式,用好城市存量空间,盘活社区闲置资产,逐步凝聚起社区爱心企业、商铺等资源力量,为居民群众提供公益培训、创业交流、文化活动、阅读共享等公益性便民服务,发挥闲置场所“造血”功能,延伸服务居民半径……把优质服务精准“嵌入”居民“家门口”。
以“存量”换“增量”
闲置用房变身“特色工作室”
九龙街道“九龙艺课”国风季首次推出的汉服课,吸引了20名居民参加。授课老师是京渝堂工作室主理人,她通过“衣冠载道”,演绎华夏服饰的礼制传承,系统介绍汉服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色,后期将逐步讲解汉服文化知识、开展汉服制作实操。
环境清幽、安静舒适、可制作、可展示、可教学、可活动……在九龙街道京渝堂工作室,学员们专心致志听讲。
这个工作室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唐本俑”汉服制作技艺,目前为五位宝妈、就业大学生提供了兼职岗位。
而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街道闲置的用房。
九龙街道辖区业态丰富,随着城市发展,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闲置用房如何转化为活动阵地?如何将爱心企业热心公益的资源“供”与社区的“需”紧密对接起来?
盘活闲置空间,让老树发新芽。九龙街道想到了办法:引入社会资源和服务力量,结合辖区居民实际需求,招募社区“合伙人”队伍,使社区闲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需求。他们可以是社工、居民、志愿者、企业、慈善家等有意愿、有能力参与社区发展的各类主体。
京渝堂工作室正是通过这种“阵地换服务”的方式落户九龙街道盘龙新城社区。
由街道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工作室除了每半年捐赠龙基金捌仟元,逐年递增,还提供一些公益服务。比如,每年组织春秋2次国风互动活动,以及每年四季组织春、夏、秋、冬汉服雅集活动。
同时,开展社区公益课程,以传统文化为课程核心,根据社区需求在辖区内为辖区儿童、手工爱好者、汉服爱好者,每年义务授课40个课时,45分钟为一个课时,每次授课2个课时。
从首堂公益课效果看,课程非常贴切居民的需求,获得了不少好评。有的学员还现场拜师,希望继续学习相关课程。
“谢谢街道社区和各位的支持,今年我们开了汉服制作的公益课,上半年教面料设计,下半年教汉服制作,我们的目标是非遗工作室+兼职驿站,希望通过学习和交流可以给周边宝妈提供兼职收益,共同发展然后共同富裕。”工作室主理人敖珞珈说。
小阵地释放“大能量”
实现以“服务”换“服务”的良性循环
用“阵地换服务”不是首次,而“阵地换服务”已有了完善的机制,并逐渐成为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之一。
翻开九龙街道“阵地换服务”清单,丰富多元的课程与活动让人眼前一亮:在距离盘龙新城社区近5公里的大堰社区,利用闲置的筑锦尚堰配套社区综合服务用房,引入非遗传承工作室,推广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经营期间提供免费测量血压和血糖、免费教授中老年瑜伽课程等公益服务,同时配合社区开展公益服务活动。
也是在大堰社区,利用社区配套用房打造了全区首家“嵌入式”的社区托育点,为居民提供“临时托育”“半日托育”等服务,依托街道社区的公信力,和优质托育机构的管理和规范,打造15分钟托育样板服务圈。
在龙泉社区开展了星辰公益惠民课堂舞蹈课,关注居民群众“白天要上班上学、晚上想活动”的需求,利用社区排练厅晚上闲置时段,引入舞蹈老师教学,采取场地共享使用方式,向居民进行舞蹈培训。既提高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率,又为社区链接起教学服务资源,收取的学费中部分捐入街道公益基金龙基金,直接用于辖区公益、公共服务。
在彩云湖社区,设置在居委会楼上的酷特教育机构内“闲置书窝”募集各类图书数百册,不仅让居民家里闲置的书籍“活”起来,还承办“2小时‘趣’阅读”亲子阅读公益活动,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汇聚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共享书香彩云,共育书香人生。
在“社区合伙人”引入过程中,九龙街道坚持严格把关、精准引项目、促服务落地。目前,已吸纳160余个企业、爱心商家、社会组织。
针对市场经营主体,九龙街道通过双向洽谈、实地考察、综合比选等方式,确保居民群众在合理负担的前提下,享受到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与“社区合伙人”协商,要求其每月提供一定次数的公益服务,其余时间可开展普惠性经营。
除了服务小区居民外,这些社区“合伙伙伴”还为辖区特殊群体等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还会定期参加街道志愿集市,为辖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实现以“服务”换“服务”的良性循环模式。
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九龙街道还定期开展公益服务供需调研和活动质量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问需于民,并根据报名人数、活动开展情况和参与者意见,动态优化活动安排。
扩大公益“朋友圈”
激活更多空间能量增强为民服务效能
“不同于市场化运作的租赁关系,入驻机构与社区签订的是服务合作协议。”九龙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探索公益融入社区治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吸纳社区机构成为社区“合伙伙伴”,让入驻机构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既丰富了社区服务内容又盘活了闲置社区用房,更将托育、养生等便民服务送到社区居民家门口,所得收益也将按一定比例注入龙基金,增强社区“自我造血”能力,更好服务辖区企业和群众,实现“四赢”。
“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既服务社区居民,也提升企业口碑。”振兴大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企业是“阵地换服务”加入“社区合伙人”的商家,根据协议,公司每半年除了给龙基金捐赠10万元外,每年开展公益培训不少于5场次,服务人群达500人次。每年组织职业培训400人次,每年开展公益实践教学课堂不少于5次,服务人群达500人次。同时,为学员提供就业链接,每年不少于100人次。
今年,该企业还将无偿承接新市民培训项目公益课程。
除了盘活社区闲置资产“以阵地换服务”,九龙街道还向纵深挖潜力,有效地再利用周边广告位、开拓参访接访等渠道,扩大公益“朋友圈”,激活更多空间能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解决群众呼声高、需求迫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为民服务效能。
接下来,九龙街道不断拓宽“阵地换服务”思路,把社区阵地,比如,包括大小图书室、舞蹈室等约700平方米的场地共享给一家艺术教培机构。该机构除了每月固定向龙基金捐款,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提供公益服务,并提供青年夜校的免费名额。
同时,打造一批具有实效性、示范性、可持续性的公益项目,形成多种“社区合伙人”载体,提升社区服务力,把家门口“嵌入式服务”嵌到居民心坎上,让社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记者 邬姜 受访单位供图
数看九龙街道
在“社区合伙人”引入过程中,九龙街道坚持严格把关、精准引项目、促服务落地。目前,已吸纳160余个企业、爱心商家、社会组织。
在大堰社区,利用社区配套用房打造了全区首家“嵌入式”的社区托育点,为居民提供“临时托育”“半日托育”等服务,依托街道社区的公信力,和优质托育机构的管理和规范,打造15分钟托育样板服务圈。
在彩云湖社区,设置在居委会楼上的酷特教育机构内“闲置书窝”募集各类图书数百册,不仅让居民家里闲置的书籍“活”起来,还承办“2小时‘趣’阅读”亲子阅读公益活动。
九龙街道将不断拓宽“阵地换服务”思路,把社区阵地,比如,包括大小图书室、舞蹈室等约700平方米的场地共享给一家艺术教培机构。该机构除了每月固定向龙基金捐款,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提供公益服务,并提供青年夜校的免费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