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九龙新闻 > 图文新闻 > 正文

以“社区学院”建设助力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5-01-18 02:18

□ 杜术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两江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着力探索家门口的宣传文化和基层治理改革,把治理改革的重点落脚在“人”、落脚在社区,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逻辑原点,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为出发点,在新区全域打造联系服务群众的开放式、共享式基层精神文化阵地和社会交流平台——社区学院。自建设实施以来,社区学院以兴趣爱好为小切口“链接”社区居民、凝聚人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打造基层实现人的现代化大场景,已惠及辖区25万余人。

重构社会关系模式,打造党建统领基层治理重要平台。当前,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中,人与人、人与社区有效“链接”不足,这既是基层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促进党群干群关系有效互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社区学院找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和城市治理新需求的结合点,进一步重塑社会关系、团结组织群众,打造人际关系和谐的新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以党建为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区学院设计谋划、运营管理的全过程,让党员干部参与到组织发起活动、协调各方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处理化解问题的过程中来,构建起良好的干群互动机制。以兴趣为纽带。将兴趣活动作为社区学院的基本运行模式,按照“V模型”方法拆解,收集全区1万多名居民的兴趣爱好需求,组建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近1000个“兴趣小组”,引导居民按照兴趣、爱好、专业等加入其中,切实重构群众自治组织模式、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以数字为基底。以“居民兴趣小组服务”应用为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居民兴趣需求智能匹配、场地管理一屏总览、活动调度高效协同、全程服务形成闭环。该应用已纳入全市典型应用“三个一批”复制推广名单,正推动“一地创新 全市共享”。

推动文化直达基层,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精神文化家园。“人的现代化”如何有效实现,既是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实践难题。当前,社区精神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新区把建设社区学院和“高品质文化生活圈”结合起来,从文化领域的供给侧出发,构建高质量文化供给体系,精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资源全面整合。动员辖区机关部门、社会单位等参与社区学院共建共享,归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园区企业空闲场所等资源600余处。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依托“居民兴趣小组服务”应用,建立社区学院用户“画像”,推送更受居民喜爱的个性化活动信息,实现群众手机“点单”、社区线上“接单”、线下“返单”。实现文化海量供给。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定制化精神文化服务,常态化开设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便民等兴趣课堂,已累计开展各类居民兴趣活动7600余场,年均活动场次较此前增长10倍。

创新宣传教育模式,打造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载体。传统的“大喇叭”“单向灌输式”的基层宣传教育,已难以有效触达居民、凝聚群众。社区学院注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政治引领于活动之中,推动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由“单向宣贯”变为“精准匹配”。让宣传教育更具“情景”。创造性地在社区学院各类兴趣课堂开展“课前5分钟”宣传教育,情景式、场景式地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已开展各类政策理论宣讲1000余场次。让思政课堂更对“胃口”。推动社区与宣传、文化、城管、教育、公安等部门实现“双选”,部门可在社区兴趣活动中选择合适场景融入宣传教育,社区也可根据居民需求主动邀请部门参与。让自我实现更有“实感”。积极挖掘社区学院服务群众的典型案例和人物故事,打造兴趣点单—兴趣活动—兴趣展示—榜样礼遇工作闭环,让群众在兴趣活动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在兴趣展示环节找到参与感,在榜样礼遇中找到价值归属。

(摘自重庆日报1月13日12版,作者系两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