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九龙新闻 > 图文新闻 > 正文

《重庆第1眼》携手阔步新征程 | 加速向未来 创新以制胜 重庆: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发布日期:2024-10-05 23:53

第1眼-重庆广电


国庆长假第四天,《重庆第1眼》继续推出特别策划《携手阔步新征程》


科技改变生活。走在路上的新能源汽车,穿在身上的智能装备,AI、5G、低空经济······ 目之所及,皆是科技的力量。2023年,重庆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750亿元,相比上年的686.6亿元,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度R&D,也从 2.36%,提升至2.45%。数字的增长,释放出强烈的信号:重庆正在“狠抓”科技创新。今年以来,重庆在科创上动作频频、也利好不断。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更是强调,要推动重庆“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如何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如何构建起“未来感”的城市模样?今日,一起聚焦。



向“新”而行的试验场


全长1200米,直径8.5米的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目前正在“江底掘进”。穿江长度有800米,深入地下80多米,相当于往地底“钻”了三十层楼。


穿越复杂地层、扛住江底水压,修建水下隧道的难度,成“几何倍数”增加。好在,创新研发的“双模盾 构法”,让多个智能机器人系统,共同承担起了自动化的掘进流程。



重庆的智能建造,在魔幻地形中“百炼成钢”。渝昆高铁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是国内高铁“走过”的最复杂地形。其中,重庆境内的隧道掘进,堪称样板。


这些隧道掘进的各环节“尖兵”,原本不可能同时出场,一套创新研发的数字化系统,让它们历史性的在同一条隧道里“碰头”。现场就像一场接力赛,各道工序重新洗牌、构建起新的“流水线”,高效“交接棒”,精确到分秒,形成了一整套隧道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体系。


这样的创新范例,在西部基建狂魔的手中,层出不穷。这座场景多元的立体城市,俨然已经成了创新科技的试验场。



从实验室、试验场到落地应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动能。这座城市对科技创新的倚重,也和战略区位息息相关。依托“一带一路”,重庆建通道、兴商贸、壮产业,参与到更多的国际合作之中。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渝落子。国家级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已有19个,与60余个国家开展了科技交流合作。举全市之力,在全国创新版图中提升影响力,这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战略选择。这样的选择,也在打造着全域科创的生态。


科创“一子落” 城市“满盘活”


这是赛力斯超级工厂,完全按“全球标杆级”建设。因“先进制造” 退税,赛力斯上半年拿到了4.5亿元,更多资金投入产业升级,效果立竿见影。截至6月底,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了六倍。在重庆汽车产业的上下游,已分布有数百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含新量”最高,已实现产业链“全覆盖”。



作为工业重镇,研发投入强度,决定了工业转型的速度和发展的后劲儿。重庆 “磐谷动力”,位于永川高新区,这是一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他们最新研发的燃气发动机,再度引领行业。永川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占比达57.7%。与之对应,制造业“合同引资”和“到位资金”,永川均居“全市第一”。


科创驱动着整座城市——大范围的迭代升级。稳坐长江上游集装箱港“头把交椅”的果园港,最近又启动了“物流创新场景”,集装箱船“触网”通关,申报时间从一天缩短为几分钟。



提升效率的“小狗”机器人,迈着灵活的“小短腿”,穿梭在大坪变电站,一丝不苟地“监管”着设备运行。一系列科技创新和技改升级,把这个渝中半岛的电源支点,打造成了西南首座“5U”数字化智慧变电站。科创的热潮,在这座城市里充分涌动。全域研发,迎来百业“赋新”。



根据统计,2023年,重庆研发人员总量超24.3万人、增长19.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98件、增长23.79%;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8、保持西部第1。这些数据的背后,是重庆的“人才强市”战略。今年上半年,入渝创业的青年,同比增长了12.5%,达到23.3万;新招“博士后”452人,引育“卓越工程师‘2834人。好钢用在刀刃上,人才用在“创新力”上,重庆的技术合同,上半年同比增长了34.8%,成交额达到475.6亿元。当下的重庆,多重国家战略,释放出机遇叠加的“乘数效应”,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的新热土。


科创+人才 谋划全局布局未来


解放碑作为重庆的地标,最8D魔幻感,山在城中、城在山中。高楼,可切换平街;山体,可通达八达。解放碑地下环道,串联了近30个地下车库,有7个出入口,复杂如迷宫。但即便是这样——让人晕头转向的地底通道,有了北斗导航,也能轻松拿捏。“实现了室内的车道级精准导航”,解放碑环道“5G+北斗”室内导航项目中国移动重庆公司高级专家方东旭介绍。



不仅是地面导航,飞行中的空中指挥,“北斗”也能稳稳拿下。在重庆,像这样的 “国之重器”,正在蓬勃兴起,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目之所及皆是“能人”们的机遇。


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正在储备高技术专家和高层次人才,目前已汇聚1.7万余人,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重庆复迪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一年,已引进50多位来自国内名校的高端人才。



如果,从空中飞过重庆高新区,将飞过14所高校、343个市级以上的研发机构。这些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从构建“416” 布局,到展开”1458“密集行动,重庆的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人才战略,已不仅是一域的迭代,更是全局的谋划。



重庆产业基础好、城市承载力强、科创场景丰富,优势如何转化为胜势?其间的思考,也是重庆“力抓”科创的深意。在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处副处长卢旭东看来,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要的是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机制改革,进一步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点,一体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围绕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加快建设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布局建设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形成“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全市重要创新网络和创新策源能级。



加速向未来——创新以制胜!


从中国科技创新版图看,北有: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坐镇”,南有:粤港澳大湾区树立的“标杆”,东有: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而西部,正需要一个“节点”,来发挥科创的辐射力。重庆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是在加快步伐、逐浪潮头。科创更远的远景,是拥抱更广的世界、成为全球创新链的一环。重庆把“科创”与“人才工作”放诸以“首位战略”,创新以制胜,也让未来更可期。


(第1眼-重庆广电 吴霜 吴静 丁琳 李艺 翁弋然 报道)

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