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为名,山河为证。
从历史中走来,泱泱中华气象万千;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一往无前。这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图腾,也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
75年风雨兼程,75年砥砺奋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人民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不断向世人展现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重庆!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重庆各地城市道路、跨江大桥、商业街等挂满国旗,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上游新闻
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75年来,重庆人民锐意进取,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巨变画卷——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开启了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
1983年2月,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踏上新的征程。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被赋予更大的使命。
…………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奋斗下,在全市人民的苦干实干下,巴渝大地旧貌换新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回望过去,那些独属重庆的“发展足迹”,显得格外珍贵;锚定未来,那些导航定向的历史时刻,值得永远铭记。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这既是对重庆的定位和要求,也是重庆工作的根本遵循。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重庆实现“两高”目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总书记要求重庆用好“四大优势”、发挥“三个作用”,赋予重庆新的重大使命。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寄语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标定了重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定位,指明了重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斗坐标,为重庆带来了乘势而上跨域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当前,重庆正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唯实争先、拼搏奋进,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更加壮美的重庆篇章。
▲重庆,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记者 唐奕 摄/新华社
二、科技兴市,制造强市
2024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3%,交出3个“第一”的成绩单,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绩的背后,是一代代重庆人打下的坚实基础。
上世纪50年代,重庆凭借地域特点积累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闻名的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
直辖后,重庆立足固本、开新、求变,通过实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一系列举措,让工业经济总量稳步攀升。
进入新时代,重庆立足现有基础,放大特色优势,向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吹响冲锋号。
构建“四梁八柱”,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亩均效益”改革引领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一系列围绕工业的改革举措被提出,展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鲜明特色。
同时,重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经济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
2023年,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
前不久召开的重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为我们擘画了发展新目标:到2027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
以创新驱动发展,昔日的“工业重镇”蝶变升级为“智造重镇”,重庆涌动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内的生产线。/新华网
三、城乡巨变,满目新景
从全局谋一域,重庆承载着重要的国家战略使命,重庆的发展关乎西部发展大局,也关乎国家发展全局;以一域服务全局,重庆发展潜力大,面临的挑战亦大,特别是在城乡统筹、共同富裕、宜居宜业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有效方案。
不断优化完善城市空间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视察重庆时特别强调,要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立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到2035年,全市承载人口容量3600万人,城镇化率约80%,中心城区城镇化率约95%。
培育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近年来,重庆发挥直辖市扁平化管理优势,加快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战能力,健全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努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
如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轨道上的都市区加快形成,两江四岸整治提升效果显著,公园绿道串联美好生活,15分钟便民生活圈服务“最后一公里”……重庆的城市发展能级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正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阔步前进。
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以主城都市区为龙头、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精准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如今,重庆正积极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努力在城乡互促共同繁荣上实现新突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双圈”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初,重庆市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
一年多来,重庆市对标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快构建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四梁八柱”,部署实施“十项行动”,打表推进“四张清单”,加快形成“一体两核多点”协同发力良好局面,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体系,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
▲9月22日,重庆市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农民农耕赛事运动会在涪陵区龙潭镇开幕。记者 张春晓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四、交通天下,大道致远
山环水绕,江峡相拥,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和丘陵占了九成。行得通,步步是美景;行不通,处处是阻碍。
解放之初,重庆市中心仅有总长不足40公里的行车道路,公共交通能行驶的汽车仅有11辆。巴渝儿女克服开门是山、抬头是坡、迈步是坎的困难,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决心和恒心,驯服山水、冲破峡江。
现如今,重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51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里程面积密度5.16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农村公路16.7万公里,里程面积密度203.1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
重庆铁路营业总里程突破2800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1100公里,里程面积密度1.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周边省市。
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4472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1111公里。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2亿吨、370万标箱。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突破4900吨、总运力突破1100万吨,周边地区货物经重庆港中转比重达到45%。
江北国际机场成为中西部首个拥有三条跑道、实现三座航站楼同时运行的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4500万人次,保持全国前10强,进入全球前50强。
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不断增长,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实现“通车里程500+”和“客运分担率50%+”双突破。
…………
翻过一山又一山,敢让高路入云端;蹚过一河又一河,誓让天堑变通途。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正在重庆加速形成。
▲9月29日,渝昆高铁渝宜段首发列车驶过重庆九龙坡三百梯水库道岔特大桥。黄继吉 摄/新华社
五、向“绿”而行,生态优先
入朱沱、纳百川、破夔门、出巫峡……万里长江一路奔流,横贯重庆全境,流程达691公里,占总里程的11%,造就了重庆山水相依、因水而兴的独特风貌。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明确立下规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重庆,强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新时代,重庆人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呈现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巴渝风貌:
水更清,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山更绿,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06%,10个石漠化重点治理区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天更蓝,重庆不仅甩掉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两顶“帽子”,还连续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连续6年无重污染天气;
土更净,重庆从源头防控土壤污染,实现了重点建设用地100%安全利用;
生物更多样,重庆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抓实长江“十年禁渔”,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
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重庆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繁育基地。/新华网
六、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蜀道崎岖、江峡险峻,却掩不住重庆通江达海、拥抱世界的开放底色。
从1983年,重庆成为经济计划单列城市,到2011年,中国至欧洲的首条国际铁路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开启全程试运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改革的先锋,时刻保持着谦虚开放的姿态一路前行。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重庆内陆开放再次提速:
2013年,我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果园港开港;
2015年,中新两国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花落重庆;
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前身——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从团结村中心站驶出;
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2021年,重庆成为最先入选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中西部城市;
2022年,重庆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挂牌,实现综合保税区开放平台与果园港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的功能叠加和协同联动;
…………
作为全国首个集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于一体的城市,重庆正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
跨越山海,通达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不断重塑着重庆的经济版图,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重庆的开放型经济水平。2023年,重庆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外贸进出口已达3112亿元,远超2019年的1596.6亿元。
如今的重庆,正努力为国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
▲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转运卡车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转运集装箱。记者 黄伟 摄/新华社
七、人民至上,惠民有感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75年来,重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23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0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为2.28:1。
一直以来,重庆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城镇就业形势稳定向好,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73.9万人,同比增长4.5%;
基础教育更加公平优质,2023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3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6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更多孩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加速构建,托起家门口的幸福夕阳红;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3389个,床位25.6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01张;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0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新配租入住公租房3.5万套;
…………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立德铸魂、凝心聚力的基础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巴渝大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重庆人”等一大批新时代的榜样竞相涌现;红岩精神成为重庆城市精神的核心……
75年,沧桑巨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不变。重庆不断汇聚向上的力量,拓展奋进的足迹,在创造高品质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上不断取得更大进展、迈上更高台阶。
▲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记者 陈钟昊 摄/新华社
历史无言,奋斗有声;不忘本来,走向未来。
新中国75年步履铿锵、成就辉煌;中国式现代化风华正茂、充满希望。让我们以昂扬斗志、奋进姿态阔步前行,以饱满热情、坚定意志奋勇前进,用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丰功实绩,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更加壮美的重庆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加强大的巴渝力量!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