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九龙新闻 > 图文新闻 > 正文

巴山小学开展“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 非遗进校园为“双减”赋新能

发布日期:2023-09-12 18:27

九龙融媒讯(记者 廖婉廷)“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你们手上的糖画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古代有打印机吗?如果要印东西怎么办呢?”……9月11日,巴山小学“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非遗进校园助力“双减”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中区文化旅游委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我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巴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云表示,在2023年“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学校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非遗知识,学习非遗技能,弘扬工匠精神,为“双减”赋新能。

四节非遗课同步教学 同学们收获新“技能”

记者了解到,此次巴山小学“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包括非遗知识宣讲、区非遗保护成果展进校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课堂等,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更加深入了解非遗,起到科普和传承的双重作用。

“大家知道面人在古代最开始是干什么用的吗?在我国古代民间有很多地方都有逢年过节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在四年级2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先华正在给同学们介绍面塑的起源,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这节课很有趣,谭老师给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解了面塑的历史,还教我们做了熊猫面塑,感觉自己做得还不错,很有成就感,回家去我要教爸爸妈妈做,让他们了解面塑。”巴山小学四年级2班一名学生高兴地表示,谭老师在课堂上还给他们“揭秘”了重庆面塑材料的“秘方”,这样做成的成品即使反复摔打也不会损坏。

四年级2班的旁边是另一个非遗课堂,一股香香甜甜的味道从教室飘出来,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一堂“甜蜜”的糖画课正在进行。教室最前面,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贵兵正在给同学们做糖画,一群同学围在他身边,认真观看。“既可以欣赏美如画的作品,还可以吃上美味的糖画,好开心哦!”四年级3班学生刘议蔓满脸微笑,一边吃着糖画一边说。

在剪纸和中国结编结技艺课堂,四年级1班和4班的同学们分别体验了一堂收获满满的手工课。在剪纸课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钢从折纸、勾画、剪纸等步骤逐一讲解,同学们在黄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用剪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艺术,一节课,一张张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就出来了。在中国结编结技艺课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江信娟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结的历史,同学们从中感受中国结的情致与智慧。中国结编结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帮助,积极寻求江老师的指导,编制属于自己独特的中国结。最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中国结,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并表示会回家把这门“技术”教给家人。“今天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很高兴!”四年级1班学生陶静渝说。

开展系列特色非遗课程 润物细无声文化有传承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和传承好非遗,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巴山小学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非遗课程。其中,纸雕是同学们喜欢的课程之一。学校邀请了川美老师以及剪纸传承人徐雪玲等到校指导学生,以纸的无限可能启发“仪表不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思维框架,呈现“精细入微”的纸雕作品。

除了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校上课外,巴山小学还深挖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刘云介绍道,“二十四节气”除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外,还与饮食文化有关。学校一方面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基本内涵、主要习俗的班会宣讲,另一方面遵循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根据“二十四节气”变化调整食谱搭配,独创出重庆市中小学午餐“二十四节气食谱”。另外,学校还寻求西南大学生物学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开展特色养蚕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该研究中心了解其研发技术。而在课上,同学们学习养蚕,了解蚕宝宝的身体构造、生命历程,还体验了缫丝,做蚕艺品等活动,让同学们领略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系列活动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领略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今年4月,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也授予巴山小学2022年“‘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全国优秀单位。接下来,学校还将持续深化与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合作,让更多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