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7时30分左右,巴国城广场上,音乐声准时响起。几大舞团的“舞林高手”们自发集结,而在周边散步休闲的中老年市民也纷纷进场,跟着节奏舞动起来。
广场占地很大、舞者规模不小,看上去,现场即将迎来巨大的噪音,然而广场舞带来的声响没有那种“震撼”,相反秩序井然,虽不至于奏出一曲交响乐,至少互不相扰,来到与广场一段距离的居民区,广场舞的声响已称不上扰民。
而带来变化的关键就在音响附近的电线杆上——区公安分局开发的“以镜治噪·AI融盒”。
▲“AI融盒”就在电线杆上,简约不简单。
依托噪音监测功能,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设备将监测到的附近声音分贝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此时,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监测数值也在不断变化,但基本保持在70分贝以内,声音从声源中心出发向四周“画圆”,随着距离递减。
一个噪音监测功能就能让舞者们“静”下来?“AI融盒”不会这么简单,通过声音采集、智能警示、远程干预等手段,这套噪音监测治理系统可以对现场噪音源实现“一站式”监测、定位、警示、劝阻等功能。
▲噪音超标,数值变红并亮起警示灯提醒群众调低音量。
据了解,该系统针对噪音治理由轻到重有四步标准化作业流程:在证据采集阶段,由前端噪音监测治理终端采集现场噪音值等信息并实时显示,采集到的信息同步上传后端系统;在智能警示阶段,当现场噪音超过规定分贝或时间,终端将智能联动现场显示屏、警示灯或扩音喇叭,对当事人实行智能警示;当提醒警示无效时,即进入现场干预阶段,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后端系统远程操作,启用现场聚光灯、屏蔽干扰器;最后,如远程干预仍无效,系统可转发该事件给公安机关进一步处置。
广场舞资深参与者何女士就体会了“AI融合”带来的变化,“其实我们跳舞的人平时还是很注意,都会控制音量,但总有一部分人不太自觉,把声音开很大,这不但影响了周边居民休息,也影响其他舞团跳舞,我们听不见音乐,也只好跟着调大音量,最后形成恶性循环。”不过如今这个问题不存在了,何女士说,广场的电线杆上多了一些箱子,上面显示声音的分贝值,平时显示绿色数值,一旦声音“超标”就会变红警示。有一次一群人将声音调很大,触发了警示,箱子上的聚光灯照了过去,这群人赶紧收敛,将音量调低。“现在我们广场上的几个舞团都非常在意,时不时就关注音量,保持在绿色数值内,大家都小声了,也谈不上打扰谁了。”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2年,九龙园派出所辖区接到的噪音扰民报警就多达2000余起,仅是巴国城广场舞扰民的投诉就有300多起。针对市民反映突出问题,区公安分局也将“AI融盒”噪音监测治理系统放在了这里试点,前期投放了15套设备。“效果显而易见,噪音扰民警情下降了26.8%。”九龙园派出所巴国城社区民警章旋介绍,绝大多数扰民事件均在发生初期启动智能提醒阶段就停下了。
“AI融盒”作用上“不简单”,可实际上又并不复杂——在已有的公共监控设备前端基础上,增加音频智能物联设备,集成化程度高、通用性强、扩展性强、性价比高。正如“以镜治噪”的名字一样,用好镜头,就找到了治理噪音的新路子。
这个“神器”从何而来?记者从区公安分局获悉,民警在工作中发现,虽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噪音扰民达到一定程度可以作出处罚,但实际处置起来却很困难:没有具体的数据作为证据,民警往往只能劝说调解。这种被动式的、后发的处置也治标不治本,民警一离开,音量又上去了,接下来又是反复报警,还容易产生群体投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能实时取证、阶段警示、远程干预、快速转警的设备应运而生。
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区公安分局科信科副科长余行江介绍,经过试点测试,这套系统运行稳定,监测数据采集准确,费用不高但效果明显,它使得噪音监测便利化,同时民警现场处置也有了实时的依据。最重要的是,它能督促居民自觉控制广场舞的音量,更有效地引导群众树立文明锻炼理念。
文字:冉冉
供图:区公安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