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岸边,“水下森林”清晰可见。
“水草长得好好哟,看起来就像‘水下森林’!”只要有人路过跳磴河,总会发出这样的惊叹。
今年3月,跳磴河开始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工程采用“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以下简称“食藻虫技术”),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体系,通过生态修复的方式,改善水体水质,提升水体景观。
截至目前,跳磴河水清澈透明,“水下森林”已经形成,呈现出一幅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
据悉,跳磴河是长江一级支流,也是重庆主城首条运用“食藻虫技术”的河流。
3万平方米“水下森林”形成
11月28日,跳磴河1号驿站旁,河水清澈见底,河底长满绿色水草,各种颜色的鱼儿穿梭其间。
跳磴河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地区负责人谢丹介绍,所谓“水下森林”,指的是以沉水植物为核心,食藻虫、微生物、水生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体系。
具体施工步骤为:排干河水,在底泥上面种植沉水植物,蓄水后投放微生物和食藻虫,待水体逐渐清澈,再投放鱼虾螺贝等水生生物。施工期持续约1个月。
目前,“水下森林”主要位于跳磴河1号驿站、2号驿站河段及其上下游,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2万平方米已经成型,水质净化效果明显;1万余平方米基本成型,覆盖率达60%以上。
“水下森林”如何提升水质?
谢丹说,如同地上森林的树木动物一样,“水下森林”的每个成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食藻虫是一种低等甲壳浮游动物,体长4至6毫米,以水中藻类、有机颗粒为食,每天可以吞噬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食物。水中投放食藻虫后,可以抑制藻类生长,降低有机物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也可以为沉水植物打开“阳光通道”,促进生长。
跳磴河鱼虾成群
沉水植物为经过改良的第七代水草——四季常绿矮型苦草,根茎叶发达,光合作用强,可产生大量原生氧,吸收转化氮磷等营养盐。苦草成片生长,能够极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并且为水生动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
此外,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中有机物,分解后的有机颗粒成为食藻虫的食物,食藻虫、微生物等又成为水生生物的食物,由此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保持了水底生态平衡,也实现了富营养物质资源化。
主城首条运用“食藻虫技术”的河流
谢丹介绍,与传统的截污纳管、底泥清淤、定期换水等治污方式相比,“水下森林”更加生态环保,采用纯生态技术,避免了二次污染。
四季常绿矮型苦草生命周期长,只要不受外力破坏,可以长期生存下去。随着水下生态系统逐步稳定,其治理效果会越来越好,维护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具有一次性投入、治理效果可持续的优点。
清漂工正在作业,维护“水下森林”。
据悉,“食藻虫技术”已经成功运用于渝北区碧津公园、木鱼石公园的多个湖库,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跳磴河是重庆主城首条运用该技术的河流。
经过反复研究、优选植物、分段试点,跳磴河1号驿站河段栽种的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于5月基本成型,经过雨季的考验,成功存活下来,并且长势良好,水体净化效果显著。
管理人员呼吁,请居民不要私自在河里放生。“水下森林”的生物都是根据比例栽种或者投放的。如果过多投放鲫鱼、锦鲤、巴西龟等生物,极易破坏水生态平衡。
跳磴河河长办负责人谢照渝表示,在跳磴河综合整治当中,九龙坡区坚持水质净化与生态系统构建相结合,探索了生态修复新模式,实现了水质深度净化。接下来,将继续推进华岩湖2万多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建设。
(作者:谭娟)
(作者单位:九龙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