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九龙新闻 > 图文新闻 > 正文

中梁山街道:打通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米 社区法律工作室全覆盖

发布日期:2019-12-05 16:13


一个月前,几个农民工模样的中年男子走进中梁山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四下打量一番后,走到了法律援助窗口——包工头拖欠了农民工大半年的工资,他们几人作为代表前来工作站寻求法律援助。

法援窗口值班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询问后,两名来自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的援助律师很快代其提起诉讼。几天前,法院判决采纳了代理律师的意见,农民工被拖欠的数十万元工资被全部追回。

“没想到免费的法律援助这么好!”拿到工资的农民工高兴地说。

而类似的优质便民法律服务,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11月29日,记者走访了这所“法律诊所”,这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强做实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创新“一个大门进来,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米。

免费法律服务资源

应驻尽驻

走进窗明几净的中梁山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便在这里扎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窗口都在接待着来访群众。

街道司法所所长邓晓芸边走边介绍说,工作站按照“3+X”建设模式,“3”即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3个基本职能。而“X”为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安置帮教等拓展职能,群众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前往各区级部门进行业务办理。

法律咨询窗口,由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团前来轮流值班,为群众答疑解惑。法律援助窗口,符合援助条件的群众可以当天指派当天办理。“工作站还通过加强仲裁法律制度宣传,走访重点行业企业,引导他们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纠纷。”邓晓芸说。

工作站还专设便民服务区,放置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提供雨伞、饮水机及无线WIFI上网等服务,为群众营造舒适便利的服务环境。

居民陈代伟给工作站送锦旗

 

今年9月,辖区居民陈代伟坐着轮椅,手捧一面锦旗来到工作站,向司法所和律师戚竞丹表示感谢。原来,十年前,陈代伟因公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完全丧失了生活和劳动能力。而企业只给出1000元每月的生活费,远远保障不了陈代伟的基本需要。经过司法所、工作站和戚竞丹的不懈努力,企业再次补偿了陈代伟10万元的赔偿金。“要不是他们的的帮助,我可以说根本活不下去了!”陈代伟说着,眼里涌出了感激的泪水。

据了解,近年来,中梁山街道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做到法律服务资源应驻尽驻,不断提升平台的法律服务供给能力。

今年以来,工作站已接受群众法律咨询近400人次,调解矛盾和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0余件,受援人满意率达到100%。

社区、村居

法律顾问全覆盖

除了街道的工作站,中梁山街道的12个社区、村居全部设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半山二村社区的工作室,就时常帮助解决小区的各类物管纠纷。就在上个月,工作室负责人、驻社区法律顾问在圣马小区C栋,就该类案件开展调查调解工作。

6单元的屋顶堆满了居民种植的蔬菜和杂物,屋顶防水层被压坏,导致楼房4-6楼饱受漏水困扰。种菜的居民和受灾的居民吵得不可开交之时,工作室出面调解,以专业法律知识,现场分析漏水房屋受损责任和赔偿的相关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使住户知晓了屋顶公共区域不得种菜。最后,邻居们握手言和,责任方居民向骅(化名)主动购买了防水涂料和玻纤布,对破损处进行维修。

近年来,中梁山街道司法所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重心下移,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深入推进一村居(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米”,让公共法律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律师在老杨群工点接待大石塔社区居民

 

在工作室外,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律师的“坐诊”时间和联系方式都公示上墙。他们每周都至少有半天到工作室“坐班接诊”,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每年开展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超过30场,举办法治讲座20余次。

专职调解员

推动服务均等化

邓晓芸说,目前,为了最大程度解决法律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基层法律资源短缺的问题,街道司法所除了依托专业律师担任社区、村居的法律顾问,还在街道和12个村(社区)分别培养了“法律明白人”——即通过政府购买的政策措施,返聘有过法律、组织、工会等工作经验的退休职工,尤其是那些在辖区内口碑较好的“大哥大姐”们,加盟工作室,成为一股新鲜而有力的司法力量。

协兴村社区的熊锡玉今年68岁,身为共产党员和庆铃公司原党支部书记的她,热爱群众工作,更时刻保持一颗利他主义的心。退休后,她加入了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成为了一名专职调解员。

一次,社区一名老年人家里的电路出现故障,误以为是楼下的施工队将电线挖断所致,双方矛盾激化,争吵不休。熊锡玉当即将双方劝开,并立即前往庆铃公司,请专业的电工师傅前来帮忙。经过电工数小时的检查维修,老人家里的电器恢复运作,对施工队的误会也解除了。跑得满头大汗的熊锡玉,这时还不忘为大家讲述司法知识和用电安全须知。

社区矫正人员,指罪行较轻、对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而正确教育、引导这类人员,也是街道司法所和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重要工作。

家住协兴村18栋的伍某,由于吸毒曾多次劳教。在工作室的教育下,他终于戒掉了毒瘾。为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希望,熊锡玉对他开展心理疏导,适时进行普法教育,使他知法,懂法,敬法,不踏红线。这几年来,伍某没有复吸,也没有干任何违法乱纪的事。于是,熊锡玉将他发展成了社区的保洁志愿者,增添他的生活补贴。“目前,我负责楼房的守楼护院,并打扫门前的清洁。通过熊老师的帮助,我成为一名可以自食其力的人。我将学习熊老师,将后半生的热情奉献给社区,奉献给群众工作!”伍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