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九龙新闻 > 图文新闻 > 正文

橘乡勤劳赶花人 酿出“甜蜜”事业

发布日期:2023-05-10 22:42

“老梁,好久出去赶花?”

“今晚就出发了,到延安。”

五一节期间,正当大多数人享受小长假时,铜罐驿镇建设村的养蜂人梁长春已经准备出发“赶花”(追赶花期采蜜)。

柑橘之乡铜罐驿橘子花的花期将尽,按计划,梁长春将带着80多箱蜜蜂前往陕西延安赶洋槐花期,然后一路往北,去陕西、内蒙古、东北,开启了新一年的“追花逐蜜”的养蜂生涯。

10多年养蜂经验,让他在赶花路上“酿”出了“甜蜜”事业,寻找到了养蜂“蜜”诀。

长年以帐篷为家

今年55岁的梁长春,家在铜罐驿镇,十多年前,在新疆打工的妻子带回一罐当地产的棉花蜂蜜,并提了一句喜欢吃蜂糖,那段时间,梁长春正好没事做,就琢磨着自己养蜂,从老乡那里买来一箱蜜蜂,就开始经营起他的“甜蜜事业”。

铜罐驿本地赶橘子花,潼南赶油菜花、陕西赶洋槐花、东北赶椴树蜜、新疆采花粉、内蒙古赶油菜花……梁长春赶花转场路线不固定,大半年基本往北方跑,因为花多、雨水少,待到九月底温度下降,再回到老家铜罐驿。

10多年时间,梁长春几乎跑遍了北方,长年以帐篷为家“赶花”,在这期间,他靠一箱蜜蜂成家立业,目前有80多箱蜜蜂,在旺季,一箱一年会产蜜三四十斤。

“蜜蜂喜欢干净,场地需要经常打扫,远离污染区。”梁长春养的是主要是意大利蜜蜂,与本土的中华蜜蜂相比,这种蜜蜂产蜜量大,但也会患病,比如白蛾病、螨虫等,需要人工精心照管除病。

“每天与蜜蜂打交道,会不会被蜇?”我们注意到老梁的手指,有些地方有咧口裂口

“蜜蜂是一种有灵性的昆虫,你不去招惹,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你。”梁长春解释,手上的伤口是铲王巢时(蜂王居住的巢穴)不小心弄伤的,一个蜂巢就是一个小王国,多余的王巢要及时铲掉。

梁长春说,刚开始养蜂还会被蜇很多次,多的时候一天要被蜇十几次,蜇了几天就消肿了就好了,蜇着蜇着就习惯了,有的人患病还专门跑来让蜜蜂蜇。

养蜂“蜜”诀

“常年住帐篷,有时要跑几十公里找水源。最累是抬着蜂箱上车下车……”说起养蜂风餐露宿的艰辛,妻子杨祖英直摇头,“累得很,收成也是看天收。”

往年,她和梁长春两人去赶花,后来,她在家门口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就留守家里。老梁习惯自由自在的养蜂生活,继续奔走在赶花的路上。

今年,老梁一个人跟着赶花的队伍出了远门。

这支赶花队伍中,养蜂人们既是同行,又是老乡,大家虽然在一个区域,但是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有十多公里,因此,在自己的“地盘”,所有的劳作全靠自己,每到一个地方,老梁先从货车上卸下蜂箱,搭好帐篷,便开始忙碌起来。

他身着防蜂服,站在蜂箱前,打开盖子,不紧不慢地刮着蜂脾上的蜂蜡,旁边有飞进飞出的蜜蜂,就是他的宝贝,也是他的合作伙伴,也是他的养蜂“蜜”诀。

在蜂场里,勤劳的不只是蜜蜂,还有人。

这段时间,老梁的主要工作就是挨箱查看蜜蜂繁殖状况,遇到蜂巢“双王”(一个巢穴里有两个蜂王)“无王”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这段时间赶上当地的洋槐花开,为了让工蜂多采蜜,忙着“关王”(把蜂王隔离起来),完毕后,割蜜工作也随之而来,直至花期结束,又前往下一个地方赶花。

其实,离乡背井赶花对老梁来说都不算什么,他最怕遇到恶劣天气,有一年在新疆半夜遇到暴风暴雨,不仅把帐篷掀翻,蜂箱也被冲走,意味着半年的辛苦打水漂。

尽管养蜂辛苦,老梁却满怀希望。十几年时间,他把蜜蜂当作孩子一样照顾,而蜜蜂也托起他的“甜蜜事业”,儿子长大毕业参加工作,劝他不要养蜂了,他闲不住还是继续走在赶花的路上,越走心里越甜如蜜。

授新技术 做大“甜蜜事业”

“目前,铜罐驿镇养西蜂500群(箱),中蜂600多群,有蜂农20多人参加了专业合作社,其中最多一户养殖了中西蜂180多群。”铜罐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镇上,像梁长春这样的养蜂能手正带动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发展起了“甜蜜事业”。

为促进养蜂业发展,铜罐驿镇利用社区科普大学教学优势,邀请了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的科技特派员,在铜罐社区科普教学点开展中蜂科学养殖技术培训会。培训过程中,专家与蜂农适时互动,为蜂农解答养蜂实践中的难题。同时,还引进推广卡尼鄂拉优良蜂种,传授新的养蜂技术,可以提高全镇养蜂效益,助力铜罐驿镇乡村振兴,助推养蜂业成当地富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

目前,九龙坡区还没有蜜蜂养殖示范场,铜罐驿镇英雄湾村党总书记王速明有个想法:“今后,将依托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一优势,努力将英雄湾村打造成养蜂示范基地。”

对这一个小目标,王速明还有初步规划,除了使蜂蜜质量有保障,还要发动村两委做推广宣传,然后村委会将努力争取建设资金,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把路修到养殖基地来,让蜂蜜养殖场不光可以养蜜蜂,还可以当做旅游景点,“我们还可以和重庆英雄湾乡村振兴学院合作,将养殖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养蜂人学到这项技术,尝到甜头,让这项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记者:邬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