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九龙新闻 > 图文新闻 > 正文

城市管理见力度、有温度、增“靓”度 九龙坡勾勒“颜值”“气质”双提升生动画卷

发布日期:2023-02-09 11:29

城市道路便捷畅通,公园绿地持续上新,市容环境日新月异,城市“智”理全面提速……一个个可观可感的变化勾勒出九龙坡区城市“颜值”“气质”双提升的生动画卷。

城市管理,于细微处见精神,在细节处显温度。过去一年,区城市管理局始终坚持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完善一批基础设施、增质一批园林绿化,聚焦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管理目标,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契机,把城市管理工作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以“绣花功夫”描绘城市治理“工笔画”,让城市管理真正见力度、有温度、增“靓”度。

01

道路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精细化管理见力度

“以前这条路没有人行道,过路只有踩绿化带。遇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的容易打滑,水溅得到处都是,送孩子上下学很不方便。”去年5月,龙泉佳苑业主张璐发现,家附近的兴堰路焕然一新,盼望已久的便民步道终于修通了。

据了解,兴堰路位于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燕南校区旁,是师生、家长和周边市民的必经之路,人流量较大。建设初期,这条上坡道路未铺设人行道,长期以来行人都在车行道边上和绿化带中踩踏通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并且绿化带长期遭受损坏对市容环境也有所影响。

人行道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内容,区城市管理局针对辖区内人行道完善提升工作,下足了“绣花功夫”。“为解决兴堰路的系列问题,我们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提早制定交通方案,尽最大努力把交通影响降至最低。”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市政部门从修复破损路面、增高路缘、增设隔离墩、优化设置无障碍通道、取缔非法道口等方面进行了精细化改造,还对易绊倒行人的树穴周边进行了整治,兴堰路便民步道已于去年5月4日正式完工投用。

▲市民在九滨路上锻炼。

“人行道上还铺了防滑砖,绿化带也重新修整恢复了,路面整洁平坦,过上过下方便又安全。”每天出门买菜都要途经兴堰路的陈阿姨欣喜地说,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让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不仅让市民出行更加安全畅通,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在城市道路精细化养护管理方面,区城市管理局出动大型铣刨机、摊铺机、钢轮压路机、胶轮压路机等机械装备,本着“不扰民、保畅通”原则,持续开展路面病害集中整治,公路通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华玉路龙门阵附近,市政工人正在对重新铺设沥青的路面进行压实作业。可以看到,修复后的路面平整舒适,接坡处裂缝已被消除,车辆行驶过程中急刹、颠簸等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中梁山片区的几条主干道车流量较大,并且大货车居多,再加上天气等因素影响,多处路面都出现了沉降、塌陷、破损、鼓包等病害问题。”区城市管理局市政处中梁山管理所所长冉健介绍,近年来,区城市管理局严格按照全国文明城区测评标准,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病害路面进行铣刨、切缝处理,将待修补的坑槽内及四周的碎石、废渣清理干净,然后涂刷一层结合油,再在表面铺设沥青,最后根据实地环境、修补面积的大小和深度,选择适当的压实工具和方法进行压实。

为解决路面破损颠簸、人行道“走不通、不安全、不舒适”等实际问题,2022年,区城市管理局不断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建立包片联系社区工作机制,拓展“马路办公”,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马路办公”270余次,累计发现和整改问题2万余个,建成“门前三包”“五长制+网格化”示范道路12条,实施街头绿地提质24万平方米,建设“山城绿道”2公里,集中整治西郊路、杨家坪环道、直港大道、华福路等车行道路约85896平方米,提升人行道约5万平方米,整治盲道约1974米,切实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提升城市道路品质。

02

为户外劳动者筑起“温馨港湾”

人性化管理有温度

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没电能充电、饭凉能加热……对于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建筑工人等户外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港湾”如同一个温暖的家,让辛勤劳作的他们也能感受到归属感。近年来,区城市管理局以户外劳动者实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充实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环卫设施,力争让“劳动者港湾”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

▲环卫工吴艳琴正在劳动者港湾为手机充电。

环卫工人梅宇是谢家湾正街“劳动者港湾”的管理员。她告诉记者,这座“港湾”毗邻谢家湾正街公厕修建,一边是公厕,公厕的背后就是“劳动者港湾”,对于需要随时投入劳动的她来说,这样设置非常方便。

从前没有这个“港湾”,梅宇通常是把水杯随身带着,到了中午就回家去吃饭,然后下午继续外出上班。如今,她早上一上班就把饭菜放进“港湾”的冰箱里,中午结束清扫工作后,先接一杯水喝,再将带的饭菜放进微波炉中,很快就能吃上口热腾腾的午餐,饭后还能坐在沙发上眯一会儿,“比起以前奔波的日子,现在确实舒服多了。”梅宇说。

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区新建成10座“劳动者港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50座“劳动者港湾”,均按照“一个标识、一处休息区、一台风扇(空调)、一个微波炉、一台冰箱、一台饮水机、一套桌椅、一个沙发、一个医药箱、一个洗手池”的“十个一”标准配置,充分满足户外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休息、用餐、防暑、避雨等需求,有效改善了他们的工作环境。此外,各个“港湾”还结合自身条件,利用现有设施开展特色化服务。

▲二郎街道留学生创业园劳动者港湾的停车区域。

记者在二郎街道留学生创业园内的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看到,除了大多数“劳动者港湾”具有的功能外,这里还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单独开辟了一处停车区域,既方便户外劳动者规范停车,又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群众出行的影响。

“园区内办公人员较多,外卖订单量很大,我每天都要往这边送几十单。”外卖小哥王宇成表示,专用停车位非常人性化,从停车区步行到园区楼栋只需要两三分钟,送餐非常方便,再也不用为找不到停车位而发愁了。

2022年,区城市管理局采用多项目联动建设的方式,综合考虑户外劳动者工作地点、辐射范围、覆盖人群等因素,顺利建成10座劳动者港湾,还提前开展了2023年点位摸排及部分点位深化设计等工作。接下来,区城市管理局将进一步扩大“劳动者港湾”的服务区域和服务人群,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更加暖心的服务,通过“劳动者港湾”把城市管理的温度传递给普通劳动者,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03

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数字化管理增“靓”度

如何有效化解城市管理中的难点、痛点,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近年来,区城市管理局有序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智慧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并投用建筑垃圾智慧监管平台,对2000余台次运渣车辆和27个建筑工地、消纳回填场实行远程智能监管,安装化粪池在线监控系统315套,对全区60座直管公厕、9座直管垃圾转运站进行智慧化改造,启动智慧市政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路内智慧停车位改造。

在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坐席员全珮玲正通过数字城管系统处理杨家坪街道新胜二村的一起机动车乱停放案件,现场画面、上报时间、案件类型、问题描述等信息,都在系统里清楚呈现。

“从前的AI视频智能抓拍案件处理基本都需要坐席员人工操作,现在有了升级后的AI智能分析系统,既可以自动抓拍,还能自动识别城市管理问题的具体类型,自动生成区域位置、问题描述等相关信息。”据值班长张瑜介绍,城市管理案件生成后,AI智能分析系统后端会自动上传至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坐席员只需对视频自动抓拍的信息进行审核,然后按照规范流程派遣给相关处置单位,并及时跟进处置情况。一般情况下,从发现问题到处置结案不超过2天,最快2个小时不到就能解决问题。

记者还在现场注意到,AI智能分析系统可自动识别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街面秩序、突发事件、扩展事件共6大类城市管理问题,不仅自动生成案件基本信息,还详细记录了案件处理的全流程,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看、追溯案件办理情况。

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业务督查科负责人徐梦狄表示,系统上线至今,共上报立案68105件,处置完成66077件,结案率约97.02%。该系统能够有效帮助城市管理者实现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或现象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化采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让城市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不断扮靓城市容貌,擦亮文明底色。

▲南北大道,道路旁的美人梅花开正艳。

接下来,区城市管理局将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二期)和智慧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加大前端物联感知设备建设,打造智能公共停车场(库、点)、智慧城市公园、智慧城市公厕应用场景,升级扩展城市管理智慧执法系统,持续推进“智慧+垃圾分类”,建成全区粪便处理设施安全监控智能处置系统(二期)280个点位,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应急处置能力。

文字:黄秋彤

摄影:黄秋彤 王茂松 周邦静 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