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区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基本教育对象,不分年龄、性别所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导的各种教育活动。
这一全新教育观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沿海,实际也是我国社会化进程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在西部率先开始“社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黄桷坪区域进行了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最早尝试,从那时起,我区对于社区教育的探索就从未停止。2009年,九龙坡电大成为中央电大首批“社区教育实验中心”,拉开了“转型社区教育——坚持教育惠民,服务全民学习”的序幕。2012年,区社区教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社区教育在我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到如今,社区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年。
“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不仅仅在于有精致的城市面貌,还要有相得益彰的深厚内涵,而城市的内涵应该由每个市民参与塑造。”社区教育学院院长杜才友告诉记者,这也是十年间,区社区教育学院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特的不懈动力。
十年新起点,重新再出发。杜才友说,新的征程,将带领社区教育在美好九龙坡的建设中持续发力,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常态,让终身学习覆盖全年龄段居民。
2021年九龙坡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蹒跚起步 探索九龙特色社区教育
2010年,时值电大挂牌成立“社区教育实验中心”第二年,对于当时的电大人来说,这着实是很大的挑战,面对一场全新的教育改革,如何适时抓住这个机遇,又能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带着让居民近距离参与“快乐社区教育模式”的目标,2010年九龙电大打出了三张“牌”。
第一张“牌”,就是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依托杨家坪文化楼、谢家湾建设广场、石坪桥成教中心三个校区,建成三个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示范点,构建起主城社区教育网络,并与石坪桥街道联手搭建社区学习平台,共建建筑村、新视界、造漆村三个“社区教育学习点”。
第二张“牌”,就是主题活动开展,创造性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两大社区活动,给老百姓搭建起了一个学习和展示平台,全民学习之风从此开始由一群人传递到一城人。社区教育学院书记吴小梅告诉记者,从诞生之日起,十一年间,两大活动在全区镇、街、社区掀起了学习热潮,潜移默化地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逐步形成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风尚。
第三张“牌”,则是载体建设,在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下,选取当时人员构成较为复杂、社会管理难度较大的渝州路街道,建立了我市第一个社区学校——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不断完善针对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青少年、婴幼儿的课程,让“人人能学、时时愿学、处处可学”逐渐成为现实。
得益于前期的积极探索,2012年,九龙坡区社区教育学院正式挂牌,在这样一个起点之下,九龙社区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承办全国数字化学习联盟年会。
制度保障 持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挂牌之后,有了“名分”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九龙社区教育该如何走深走实?答案是双管齐下,一手健全体制机制,一手强化人才队伍。
9月29日,区社区教育学院举行2022年“送教进社区”说课比赛,19名社区教育工作者现场比拼技能技艺,这不仅让大家学习了一线老师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也为大家呈现出我区社区教育的丰硕成果和广阔前景。正是这些社区教育工作者充满激情创新和尝试,才让全年龄段的居民都愿意参与到社区课堂里,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
这种社区教育工作者敢于尝试、居民积极参与的状态,得益于十年间区社区教育学院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
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开始,关于社区教育的“1+3”配套文件《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成立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推进社区教育的工作方案》《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通过顶层设计,推进政策机制与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有力地支撑社区教育工作开展具体工作。
各组织阵地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吴小梅介绍,自2010年石坪桥造漆村作为第一个社区学习中心挂牌,到2013年19个镇街社区学校全部挂牌成立,我区实际建立起了社区教育学院、镇街社区学校、村居社区学习中心构成的三级联动机制。同时,区社区教育学院还主动与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的社区教育项目展开对接,开展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试点,指导社区学校创新“三社融合”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力量共建社区教育服务共同体。
第十二届九龙坡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声乐专场。
人才支撑 助推社区教育长效发展
制度保障之外,人才的支撑作用也在持续发挥作用。
记者了解到,针对社区教育人员不固定、服务能力不强、专业性不高等问题,区社区教育学院做好四支队伍的建设,即立足转型提升建设好社区学院指导员队伍;立足资源整合建立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立足业务培训建设好社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立足“种子”培育建设好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这种针对性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比如在2020年,重庆开放大学“社会管理学院”立项之后,同步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专科学生,目标是通过定向招生、行业招生、校内招生等多种渠道,为区域社区教育工作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益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徐炼作为第一批学员入学,在进入学院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前,徐炼已经有7年的社会工作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他始终觉得自己缺乏一些理论指导。2020年,适逢重庆开放大学社会管理学院首次开设社工专业,他便积极报了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仿佛有了一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专业的课程提升,有经验丰富的社工师来做分享,还有心理咨询师授课。”徐炼坦言,自己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架构大大丰富,自身软实力也大大提升,能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
而对西彭镇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杨德泉来说,终身学习带来的满足感,不仅仅是居民需要,也是他这个干了一辈子教育事业的人最需要的。虽然一直从事基础教育,但2014年杨德泉刚开始接手西彭社区学校时,仍然是迷茫的,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何不落人后、搞出特色?他和团队搞的第一场活动,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随后在连续多年的课程开展中,先后开办长安香桃、真武宫葡萄、长石生姜等田间学校,培训对象不仅针对种植户,也扩大到更多的居民。不仅如此,每年10月-11月间,还会组织专场培训,针对辖区包括杨德泉自己在内的社区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活动的开展带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反过来也激励我们干社区教育的人也像打了鸡血似的,努力提升自己,积极调研并且开展课题研究,这可真是全民终身教育。”杨德泉说,在这样的氛围下,西彭镇在2016年底就率先在全区范围内实现辖区28个村民学习中心的全覆盖,真正让终身教育惠及每一个村居。
与甘肃嘉峪关市签订共建“甘渝社区教育友好互助学校”协议书。
一街(镇)一品 引领社区教育品牌“花开”
在我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秉承的是“三气原则”,即紧贴居民需求聚人气、丰富活动载体冒热气、厚植文化土壤接地气。在这个原则的引领下,各镇街以居民集中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从艺术、健身等群众欢迎的“接地气”活动、培训、讲座等切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街镇社区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居民素质素养,提高生活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镇街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一街(镇)一品成为“标配”。
比如在黄桷坪街道,有“黄桷讲苑”这一学习品牌,教学内容涉及国情社情、时事政策、文明礼仪、文化艺术、职业培训、健康养生、亲子教育、品质生活等多个方面,服务对象包括青少年、中老年人、残疾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教学方式上把精品小班、大班讲堂和实践体验课堂等三方面相结合,为辖区居民提供了有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社区教育服务。
比如在九龙街道,九龙楹联的传承创新被充分利用,通过打造一馆、一站、一园、一舞、一栏、一公众号、一产品、一基地“八个一”工程,让楹联文化得以在街道全域充分发扬。
再比如在西彭镇,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产业单一、农民观念陈旧的实际情况,以举办农民田间学校为突破口,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向拓展,自2012年起,年年新办或续办农民田间学校,先后开办长安香桃、元通花椒、合心葡萄、帝璟草莓、团渡水产、真武宫葡萄、长石生姜、黄磏果树等田间学校,让更多的农民走向增收致富的道路,成长为农村产业园业主和科技示范户,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
除了每个镇街在自身土壤里孕育出来的特色活动,我区还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持续多年的“九龙电大杯”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等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课程、项目的引领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
记者了解到,区社区教育学院下设13个镇街社区学校、153个村居社区学习中心,共获得6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镇”、2个“全国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9个“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8个“全国百姓学习之星”、3个“全国城乡社区教育骨干教师”、10个“重庆市终身学习活动品牌”、13个“重庆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6个“重庆市学习型团队”、7个“重庆市百姓学习之星”。
内涵提升 社区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10月28日,华龙艺术团正在为我区第十三届“九龙杯”社区文化艺术节做准备,她们参赛的群舞表演是《火歌》,在这群大多由退休人员组成的表演者脸上,满是自信活力。
而作为这个艺术团的带头人,胡云莉感受颇深。记者了解到,华龙艺术团成立较早,2006年由一群热爱舞蹈的退休阿姨自发组成。“最初也只是想找个事儿干,不至于每天闲着。”胡云莉说,当2012年华岩社区学校成立之后,感觉一下子找到了组织,艺术团的姐妹们,也变得更有目标、更有梦想了起来。“每年我们编排舞蹈,参加比赛,在社区或是更大的舞台上表演,也学习很多与时俱进的知识,这让我们这群退休老阿姨找到了‘青春密码’。”胡云莉说,大家一直在学习的状态,也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加和谐友好,大家都铆着劲呢。
10月28日,刚在黄桷坪街道唐家湾社区听完黄桷好人事迹宣讲的义工陈敏,和几个老姐妹不停地感叹:如今社区的互助氛围是越来越好了,自己也要持续不断地发挥出正能量。
而在加入社区学校的志愿活动之前,陈敏因为身体残疾的自卑感,曾一度不愿意见人。2012年,在社区学校的鼓励下,陈敏开始来到社区教授编织技巧,整个人变得开朗。不仅如此,社区学校还请来专业教师,举办编织培训班,陈敏自己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就这样,更多的人在她的影响下,参与到编织大家庭。2013年,黄桷义工协会承办了全市“冬日针爱”公益行动,为凝冻山区儿童编织手套、围巾等御寒物品,自此之后,作为志愿者的陈敏年年都参与活动中去,她编织的上百套围巾帽子也送到了山区孩子的手中。“在社区学校,我参与了插花培训、电子产品使用培训等多种类的活动,这也让我更有自信去帮助他人。”陈敏告诉记者,这种社区居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温暖、互帮互助的小事,真正给社区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每个人的精神内涵都得到了提升,这也是社区学校存在的意义之一。
十年探索,全区社区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而办好社区教育,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永不停歇。“我们将以社区教育创建十周年作为新起点,起锚扬帆,让社区教育向着更高质量发展。”杜才友告诉记者,未来将以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精神作为行动指南,以“服务区域全民终身学习,办好百姓身边开放大学”为宗旨,找准出发点、把握切入点、明确落脚点,建立九龙坡区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常态,开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社区教育大事记
2009年 第一届“九龙电大杯”社区文化艺术节亮相。
2010年 九龙坡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
2011年 重庆市第一个社区学校——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成立。
2012年 “重庆市九龙坡区社区教育学院”挂牌。
2013年 九龙坡区获评“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
2014年 九龙坡区获评“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九龙电大杯”社区文化艺术节获评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2015年 举办首届“种子计划”教练员培训。
2016年 九龙坡区获评“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重庆市九龙坡区老年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成立。
2017年 九龙坡区社区教育学院获评“全国继续教育优秀院校”。
2018年 全区19个镇(街)社区学校完成“四化达标”建设和“示范”创建。
2019年 “九龙坡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成立;区社区教育学院建立“重庆开放大学社会管理学院”。
2020年 区社区教育学院获评“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启动了“惠学九龙”游学项目。
2021年 承办成渝双城经济圈社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
2022年 区社区教育学院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第二批实验点。
十三个镇街实现一街(镇)一品
渝州路街道
街道不断创新,大胆实践,构建起“1+10+N”的城市社区教育新模式,即“1个街道学校为中心,以10个社区学习点为支撑,N个社会资源为补充”融合发展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渝州路街道自身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路径。多年来,经过“起步实验和稳步开展、典型培育和全面推进、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三个阶段,街道社区学校现开设31个专业、120余个班级,惠及群众10万人次。
石桥铺街道
10年来,街道已培训和活动为抓手,紧密联系社区教育实际,积极拓展11个学习中心的活动深度,开展各类课程,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场地,积极开展知识讲座、文艺汇演等活动,2013年-2018年每年开展课程450课时,2020-2022年每年开展课程756课时,直接惠及居民4万余人次。不仅如此,各学习中心打造的亲子教育、机器人编程、腰鼓及美术培训、太极拳等特色课程,更是深受辖区居民欢迎。
二郎街道
设立了社区学校和9个社区学习中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阵地建设提供硬件保障。街道还持续培育各类队伍,目前有轻音乐团、民乐团、舞蹈队、合唱队、模特队、象棋、门球、太极拳、健身操等文体队伍30余支,法律援助队、巾帼志愿者、小红帽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34支,持续为辖区约10万居民提供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学习、教育、娱乐、法律等服务。
杨家坪街道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阵地建设提供硬件保障。社区学校以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抓手,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宗旨,在文化服务中心设立了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室、会议室、图书室、群团活动宣传阵地、电子阅览室、科普室等,共计8个功能室。在部分社区学习中心配置了养老服务站、家庭医生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科普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志愿者服务平台等功能区。
黄桷坪街道
围绕“四型”学校建设目标,以“办老百姓自己的学校”为己任,聚焦规范化、体系化、特色化和人性化发展,培育出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黄桷讲苑”、重庆市学习型团队“黄桷合唱团”,重庆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黄桷晚唱”和重庆市百姓学习之星陈敏等先进典型。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全国首批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被评为重庆市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基地,并连续5年荣获九龙坡区社区教育工作督导检查考核一等奖。
谢家湾街道
立足自身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运用社区市民学校、社区文化室、便民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体育健身点等社区教育阵地,为辖区群众搭建集休闲、娱乐和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平台。目前,已成功创建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取得了九龙坡区社区教育示范学校、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谢家湾柔力球荣获重庆市终身学习活动品牌称号,形成了以重庆建川博物馆、沉香博物馆等博物馆文化教育基地,对周边的教育辐射效果日益凸显。
石坪桥街道
积极创建“人人要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的学习型社区,一方面在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制度健全等方面发力,提供“软”支持,一方面又积极搭建“硬”平台。目前,已经形成1个“睦邻之家”社区学校、7个“睦邻氧吧”社区学习中心、N个“故事虹桥”七彩品质课堂的1+7+N服务平台,为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硬件保障。软硬件结合,全力助推石坪桥经济、教育、文体、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中梁山街道
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中梁山街道常年开设特色课程家校共育之“家长课堂”;心灵手巧之“插花课堂”“美甲课堂”“园艺课堂”“烘焙课堂”;全民健身之“篮球课堂”“健走课堂”;心理健康之“亲子关系课堂”“职场心理健康课堂”;生活百科全书《民法典》系列课堂。目前,社区学校已形成4个核心志愿者服务团队,包括中梁山街道团工委志愿服务队、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队、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队、华龙家园社区志愿服务队。
九龙街道
坚持实施“11811”阵地建设(1学校、1中心、8基地和11教学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好更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通过覆盖全街道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不仅如此,还大力推进“五大品牌”建设,在盘龙社区推进“自我教育品牌”;在盘龙新城社区推行“九龙大讲堂品牌”;在彩云湖社区推进“科普教育品牌”;在巴国城社区推进“健康教育品牌”等。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品牌教育活动300余次,活动受益人数10000余人。
华岩镇
面向青少年,开展暑期嘉年华、家庭亲子诵读比赛等活动;针对辖区人口基数大、学历低、就业难等问题,举办月嫂、微企创业、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就业创业培训;对老年人则采取声乐、舞蹈、太极等文化兴趣培训的方式,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为目标,连续13年开展“书香华岩”全民阅读活动,在全镇范围逐渐形成家家崇尚阅读、人人喜爱阅读、个个奋发向上的社会新风尚,有力推进了“人文魅力华岩”建设。
陶家镇
以创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区,构建终身教育系统为目标,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底蕴,以培训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各村居社区学习中心为主要阵地,深入基层,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社区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辖区群众综合素质,提高了“汉韵陶家”的出镜率与知名度,助推陶家镇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还借助社区教育,结合本镇地域文化底蕴,依托镇文联及其下辖的群团组织,创作了一批精品作品,形成了独具陶家特色的社区教育文化。
西彭镇
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积极构建了“镇、校、村(居)”三级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特色鲜明。从2012年起,年年新办或续办农民田间学校,先后有长安香桃、元通花椒、合心葡萄、帝璟草莓、团渡水产、真武宫葡萄、长石生姜、黄磏果树等田间学校。通过培训和跟踪培养,申报重庆市高、中、初级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的分别有8、13、29名,并且全部通过,他们中大多数成长为农村产业园业主和科技示范户,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铜罐驿镇
自社区学校建立以来,街道紧贴辖区居民、企业、农村实际情况需求,镇域10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开展活动,无论是日常教育还是培训,均是形式丰富、灵活多样,涌现出田间学校技术培训、星期四社区课堂、中老年电脑培训等特色课程,不仅解决农民们的就业问题,也让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一系列举措,也让社区群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参与到社区教育和社会治理中来。
记者 周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