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村无人机在为庄稼打药。
西彭镇的葡萄。
“橙里城外”庄园。
西彭桃林社生态葡萄园。
西彭花果山果园。本组图片均由记者陈林摄
西彭桃子迎来大丰收。
西彭镇新民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村民陈尧春最近几年发现乡村里有很多新鲜事,比如农忙时多了种新职业叫“机长”,随着农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种田“老把式”,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当起田间“翘脚老板”。
在九龙坡乡村,越来越多的类似“橙里城外”庄园农旅项目的兴起,村民在家门口得到工作,增加了收入。许多从城市里赶来体验“诗和远方”的客人感叹,今天的乡村,悄然开启了乡村振兴加速度模式,一幅产业兴、环境美、百姓乐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陈尧春的记忆中,往年水稻种植、铺设秧盘、催芽播种的关键生产期,他都要忙得脚不沾地。可最近两三年,他却“闲”了下来。
为了更适宜水稻种植,新民村连续多年进行宜机化土地整治,“机长”邹强正操作拖拉机作业,不到十分钟,一亩地就平整了。“机长”,不是开飞机的机长,而是开农机的“机手”们的“老大”,重庆喜乡遇合作社的专业机手。
往年耕地主要靠传统的肩挑背磨,现在飞播机、拖拉机、旋耕机轮番上阵,说起依靠机械科学种田的好处,陈尧春颇有感慨:“无人机实行飞播,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飞播200亩,所有地块播种完只需要3天,如果依靠人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播种方式则要半个月时间。”
宜机化土地整治和农机已然成为当下农业生产的“宠儿”,尤其是无人机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认可,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
从收割机到无人机、旋耕机,这几年,像陈尧春这样的种田“老把式”经历了各式农机的更新换代,见证了新设备从被质疑到广泛接纳的过程,更感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变化。
种田“老把式”们还有个新发现,村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城里赶回来搞事情,自己直播“带货”卖水果,闯出一条“野路子”。
西彭镇真武宫村,“橙里城外”庄园里,80后的桂何瑜正在打理柑橘树。
2013年10月,带着多年的梦想,她和丈夫马明宽在村里流转100多亩地,建起了果树基地,月月都有水果飘香。
销售上,庄园走精品小众采摘路线,马明宽每隔一段时间,在朋友圈为自己的产品“带货”,在粉丝群里做起了“直播”。
有了果树产业支撑,2016年,桂何瑜夫妻围绕“橙”作文章,开始“试水”更广的天地,庄园有了更清晰的定位——走定制品质的农旅融合路线。
目前,庄园有绿色蔬菜、生态果树、露天垂钓、有机农家饭等项目,同时和周边的农家乐、蔬菜基地、民宿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庄园还打算开发新的文旅产品,把果树做成小型盆栽,让更多的孩子带回家,在家就能分享到丰收的喜悦。
文字:邬姜
小编:王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