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 正文

文明乡村真武宫 村民日子过得红

发布日期:2020-04-13 15:57

9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西彭镇真武宫村,村支部书记孟小林准备带我在村里转转,看看这个坐落在九龙坡区西部的美丽乡村如今的样子,或许可以从中窥探出它今年获评市级文明村镇的秘密。

人居环境风貌美

刚到真武宫村,第一眼望去就是村里远近相间错落有致的农房,真武宫村的农房大多是两层的结构,每户农房有自己的院落。房屋以白色的粉刷为主色调,这种统一的白色十分显眼,每一户农房房顶都铺的琉璃瓦,整体风格朴实清爽。

“村里从2015年起开始了美化人居环境的整治行动,在西彭镇党委政府和相关区级部门的支持下,对整个村子进行风貌整治,给农房重新刷墙整顶。”村支部书记孟小林说,如今全村已有450余户农房改换了新颜,人居环境长效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在每一户房屋附近,记者看到有宽约30厘米的水泥沟渠,“这是村里用来进行雨污分流的排水沟,村里核心区每家每户都进行了雨污分流,建成下排管网有20公里,把各家的排水管统一接入了市政管网,实现脏水不乱流。”今年68岁的孟世位在真武宫村做过20多年的村主任和支部书记,提到这小小排水沟,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一片农房后面是真武宫村的一条主干道,这条宽约4.5米的主干道路面都铺上了沥青。今年西彭镇大力完善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共规划有80余公里乡村公路的修建和“白改黑”工程,位居全区第一,真武宫村共有4公里的乡村主要干道完成了改造。

真武宫村的主干道,已经“白改黑”,还有展示真武宫村文化古迹的介绍 陈钰桦摄

真武宫村的主干道,已经“白改黑”,还有展示真武宫村文化古迹的介绍 陈钰桦摄

 

家风文明和谐美

公路不远处有一处垃圾收集点,设有五个垃圾桶,像这样的垃圾收集点在真武宫村共有15处,每天上午会有垃圾清运车将农户的生活垃圾转运走,从院落里望去,各家各户院坝干净整洁。“村里每季度都会开展最美院落评比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环境的维护和美化,共同打造环境优美的乡村。”

真武宫村的一处农房,不仅装修漂亮,还有宣传标语和宣传画 陈钰桦摄

真武宫村的一处农房,不仅装修漂亮,还有宣传标语和宣传画 陈钰桦摄

 

村里平真路和真武二路两侧的墙体是一条家训长廊,用国画和风采展示牌讲述“最美家训”、“古今24孝故事”、“最美家庭故事”等。不少农户的外墙也上也有展现传统文化的国画,一户农房的墙上还有“青山助人寿,碧水悦人情”的宣传语。

真武宫村的一家文明户,可以看见它属于以“八角亭”古迹命名的院落 陈钰桦摄

真武宫村的一家文明户,可以看见它属于以“八角亭”古迹命名的院落 陈钰桦摄

 

突然一片地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地坝怎么有这么多孔?孟世位向记者说起,这片地坝是真武宫村的一座老建筑“八角亭”的遗址,如今庭院早已不在,但是它的梁柱留下的痕迹却永远在真武宫村。“真武宫村是真的有座真武宫,大概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从一座真武道观慢慢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西佛寺。”如今的西佛寺已经不在了,但是村里用这些老的建筑命名附近的院落,让大家记住真武宫村的文化与历史。

举行院坝会、专家走访引导村民立家训家规,以成年礼、老人拜寿礼的形式传家礼,每年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善美家庭,真武宫村引导农民群众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形成了处处讲文明,敬乡贤尊长者的和谐村风。

产业兴旺生活美

白彭公路贯穿真武宫村,这条连接江津区和重庆主城的干道,是进出西彭镇的门户大道,真武宫村与绕城高速咫尺相邻,交通便利吸引了不少企业聚集于此发展现代农业。

“目前村里80%以上的土地已流转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真武宫村现有向葡萄、城里橙外、卓润庄园等26家农业企业,形成精品葡萄种植规模1800余亩,优质苗木种植规模500余亩,精品草莓200亩,水产养殖300亩,四大支柱产业,每到周末,便有不少游客驱车而来,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

又走过一条干道,道路两旁种满了橙子、葡萄等水果,让人惊奇的是真武宫村所有的水果都有绿色食品认证,现代人生活方式推崇的绿色食品并不是“稀奇事”。

真武宫村的电商工作室,货架上展示了村里庄园的优质农产品 陈钰桦摄

真武宫村的电商工作室,货架上展示了村里庄园的优质农产品 陈钰桦摄

 

好产品还要有好渠道,真武宫村为此专门成立了电商工作室,利用“真武宫农业公园”微信公众号链接各庄园微信小程序。工作室里设有ATM机和一幅村里庄园的分布图,为了推广每个庄园,电商工作室还把庄园里的优质农展品摆上了货架进行展销。“电商工作室集电商、金融、超市功能于一体,目前我们正在利用电商平台探索新的营销模式,打造真武宫品牌。”

真武宫村现代农业基础越来越好了,让企业都想来这里。“现在环境更好了,村里文明建设好,我们企业经营也更有信心。”橙里城外庄园负责人说。

据了解,真武宫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年产值达1亿多元,全村年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11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