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源于心,“爱”生于情。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在中梁山街道华岩新村社区,就有这么一个孝老爱亲的典型家庭。
故事的主人公叫周淑芬,今年62岁的她是华岩新村社区司法调解员。在工作中,周淑芬是一位有着热心肠、乐于助人、爱岗敬业的好同志;在生活中,她更是一位恩爱亲人、孝敬老人、顶起家庭生活脊梁的好榜样。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老爱亲”,被评为“九龙好人”。
以真情爱人,永葆乐观之心,与丈夫共度难关
周淑芬的丈夫黄永才1985年12月进入中梁山煤矿,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周淑芬就在周边厂区摆小摊卖稀饭、小面,夫妻俩那时候的生活也算得上宽裕。可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10月,黄永才在工作中意外受伤,被诊断为脊椎横断,永久性的落下了残疾,从此卧病在床。
在原中梁山煤矿医院救治期间,因为丈夫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又远在外地,周淑芬就抛下小生意,在医院里寸步不离、夜以继日地守护在病床前,拿药、洗脸洗脚、擦洗身子等都是她一个人忙里忙外照顾。虽然她一直细心、无微不至的照料,但下肢瘫痪的丈夫,褥疮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将毒素吸出来,整个毒素遍布全身将危及生命,就在医生即将下达病危通知书时,周淑芬不顾自身安危,直接用嘴将毒吸出来,为此,她的嘴肿了三天,一旁的医生和护士都忍不住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出院之后,周淑芬每天不厌其烦、耐心地帮丈夫擦洗、按摩、翻身,经常用轮椅推着丈夫到外面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直至今天,25年过去了,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周淑芬虽然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她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夫妻俩相互扶持,互勉共进的故事让人动容,赢得了四邻八舍的赞誉。
以孝老之心,撑起家中脊梁,成为家庭的好榜样
因为工伤,黄永才无法继续在中梁山煤矿工作,那时他们的儿子才13岁,家庭的重担一下就落在了周淑芬一个人身上,为兼顾家庭,除继续经营小生意外,周淑芬又出去寻得了几处兼职。严冬季节,早上6点起床去洗衣店拿衣服回来洗,下午5点再给店里送回去,她的双手常常被冻得通红,手上长满了冻疮;夏天顶着烈日扫马路、做清洁,就这样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维持家庭生计的同时,慢慢将儿子抚养长大。
周淑芬常对家里人说:“父母生我们,养大我们,不容易,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啊。古人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在他们老了,我们做子女的要拿一百倍的孝敬来报答父母才对!”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0年,家里有了几万元的积蓄,却只够买一个人的养老保险,她和丈夫商量着说:“给妈妈买吧,她辛苦了一辈子,要让她安心的过上好日子,我自己的可以等有积蓄了再买。”
在她的影响下,家里无论婆媳关系还是夫妻关系都十分和谐,儿子、儿媳对他们夫妻俩也都十分的孝顺,现在8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安安心心安享晚年,丈夫在家静心休养身体,儿子和媳妇忙着打拼事业,两个孙女也十分的可爱、听话,一家人其乐融融。
以热心助人,坚守基层岗位,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2015年,周淑芬退休了。家里的儿子、媳妇也有了稳定的工作,丈夫虽依然瘫痪在床,但身体也算康健,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华岩新村社区,成为了一名法律调解员。因为她的热心肠,本来令人琐碎又复杂的群众调解工作,在她那儿变得容易了,而且成为了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每当她看到当事人的矛盾被化解,调解成功之后当事人握手言和、露出笑脸的时候,她的脸上总会露出满意、欣慰的笑容。
7年来,她参与调解社区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调解成功8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别人看着她老是东奔西走,时常问她:“退休了可以在家好好享受生活,来社区干这吃罪不讨好的事情干嘛?”面对周边居民的问题,她总是笑着回答:“趁着我现在年纪还不算大,能多干一天是一天,也算是充实空闲的生活吧。”她的勤恳工作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她坚守在基层调解岗位上,一边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一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不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为辖区安全稳定护航,更为基层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周淑芬在生活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在工作中是一名平平凡凡的司法调解员,虽然做的都是生活当中的小事,她却用最动人的话语、最实在的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好家风。在生活困境中她依然满怀希望,与家人共度难关,只因她一直坚守对家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岗位上用热心助人,解决一个个矛盾难题,始终坚定在基层工作中的初心,用勤劳实干的精神鼓舞着周围的人。
记者 冉冉
(完)